无名烈士之墓
现在的影视剧里,地下*的领导同志都是衣冠楚楚,不是长衫大褂,就是大衣、西装三件套,好像不如此,便不会演戏了。
可实际上,要做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工作,你就得跟群众打成一片,而不是格格不入、高高在上。
此外中国共产*经费非常有限,即便是个别的职业革命家,也必须节衣缩食。
今天讲讲两位年轻的无名烈士。
年版《冀南烈士传》
第一位叫“小刘”,在地方*史资料中,写作“萧柳”。他生前战友备注说:“为其笔名,真姓刘,不知其真名,生时皆呼其‘小刘’。”
小刘同志,可能听口音是保定人,但具体是保定下面哪个县的,组织纪律的“规矩”在,大家也不好问,毕竟在那时,叛徒层出不穷,知道的越少,对同志,对自己都好。
他毕业于北平市立师范学校,当年这所学校简称“北师”,不过大家别跟北师大混淆了,前者的培养目标是北平市所需要的小学师资,始建于年5月,三年学制,招收初中毕业学生入学,面向全国招生。北师学生全部免费寄宿,并供给膳费,学生毕业后多在北平市及附近各县就业。学业较好、家境贫寒无力升入高中、大学的初中毕业生,多愿报考北师。
北师毕业证书
由此可见,小刘烈士家境不富裕,但却因为学习好,毕业后可以有份“铁饭碗”。不少这样的年轻人,往往当几年小学老师,手头有点储蓄,就继续考大学。但小刘却毅然参加了革命,时任直南特委的团委书记。
在一份名为《直南特委报告:特委与各县组织状况及反帝斗争等问题(年1月31日)》的文件中,多次提到“小刘”:
“团的小刘同志由大名到濮阳去,已去数日。计划阴历年前特委与各地都要发生关系,完全开始转变工作,*团特委亦要完全健全起来。小刘同志回去了,我们叫他就回来,担任发行工作,给中央带《红旗》、《北方红旗》、《列宁主义初步》、两个五年计划等书报小册子。”
共青团是*的助手和后备*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的助手和后备*。”
共青团是*的助手和后备*,这是今天《团章》的第一段话,《*章》中《*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也是如此定位的。当时小刘同志作为团的干部,也是*的干部,不但要负责共青团工作,还同时担负直南特委的交通和发行工作。
他在年初就担任团直南特委书记。在这一年夏天,小刘同志因工作由邯郸赴大名,途经代召镇(今属邯郸市邯山区)宿店时,被土匪所害。
小刘烈士的牺牲地
他虽不是牺牲于反动派的*手,却一样壮烈。小刘被害那天带了一包铜子儿,按当时的市价,一百枚铜子儿,才能换一块银元,一包也没几块钱。土匪以为是银元,想着是有钱人,值得一劫。
但这些钱可是无数同志血汗钱交上来的*费,是*的财产,岂能让土匪抢去?
同样是直南特委牺牲在交通线上的年轻烈士,还有位李尊荣同志,时任中国共产*直南特委秘书长,牺牲年仅23岁。
李尊荣烈士的家乡曲周
李尊荣字耀斋,年出生于河北曲周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上小学,后到县城里的高小读书,接着考入曲周中学。他学习刻苦,肯于钻研,考试成绩常在全校前五名。
但是这样的优等生,却因家境贫寒不能在中学读书!只能考师范学校,那时候的师范是完全公费的,而且还有生活补贴,毕业后能在附近的小学当老师。
李尊荣顺利考入直隶(今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七师在当地有“红校”和“*校”的名号,校长谢台臣(濮阳人)、教务主任晁哲甫(清丰人)。他与训育主任王振华(南乐人)都是共产*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战时期,冀南、冀鲁豫大批革命者,不是他们的学生,就是他们介绍入*的。
直隶大名第七师范学校
来到七师,李尊荣受到革命的洗礼。年风云突变,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白色恐怖愈演愈烈,就在中国共产*处于艰难的时刻,18岁的李尊荣坚决站在革命方面,向*组织靠拢,不久在七师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
年,李尊荣不等毕业,遵照上级*组织指示离开学校,担任大名县委书记,当时21岁。其间,他为了*的工作需要,时常只身奔走于大名、南乐、清丰、安阳、磁县、焦作等地,从事工农运动。
他到各地进行革命活动,路费不足,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冷水,困乏时常住在破窑旧庙。生活虽然异常艰苦,但他以苦为荣,他把这种生活称做是“河里洗脸、庙里睡觉”。
年,李尊荣被派往邯郸,在直南特委秘书处,先担任宣传部长。冒着杀头的危险,他搞起了《直南红旗》,作为特委的刊物,撰稿、组稿、印刷、发行。而且当时直南特委要从安阳搬到邯郸,所以李尊荣又被抽调出来,派到邯郸,给特委搬家打前站。
民国时期的邯郸火车站
李尊荣在邯郸人地两生,就以卖花生、糖果的小贩身份为掩护,深入群众,迅速打开了局面。为特委机关准备好了房子和全套家具,还有担保铺面,可谓是胆大心细。
年,李尊荣担任直南特委秘书长。可是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严峻,外有敌人监视和盘查,机关内部又缺经费,生活十分困难,李尊荣和特委的同志们平时只能以豆腐渣充饥。
特委秘书长的工作,当时还要负责交通,就是传递文件、情报,到地方*委巡查工作。
年春节刚过,李尊荣为执行*的一项紧急任务,毅然把一个*员同志给他的五元钱路费让给了别的同志,而自己不顾艰险,由邯郸扒火车,到磁县找关系。
当时天气寒冷,风又很大,还下着大雪,火车都结冰了。他为躲避敌人盘查,坚决完成*的任务,毅然舍身跳车,被飞驰的车轮轧断一腿,随后被路警救到彰德(今河南安阳)。
民国时代的彰德火车站
医院,他还能说话,如果违反纪律,找人给邯郸或附近*组织的关系传递信息,还是能有救的。但李尊荣想到,身上还带有*的文件,怕泄露机密,更怕连累其他同志,于是始终不发一言,忍着剧痛,趁机把文件撕碎嚼烂吞吃,后因伤势严重,流血过多,医院,年仅23岁。
李尊荣烈士是师范生,在当年也是高学历人才,毕业后要当小学老师,有份体面稳定的工作,作为小知识分子,他不知道穿三件套西装潇洒吗?不知道西餐咖啡有情调吗?不知道买张票坐火车安全吗?
他当然知道,但是如果他那样做了,他还是革命者吗?我们今天还能有无数像李尊荣这样的烈士敢于奉献牺牲换来的幸福生活吗?
李尊荣烈士牺牲后,特委一位同志借了10元钱将忠骸运回邯郸,埋葬在铁路西侧一个土岗上。全国解放后,人民*府多次寻找李尊荣烈士的遗骨,但终未如愿。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里的李尊荣烈士纪念碑
年的清明节,邯郸地委在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李尊荣烈士树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中评价他:
“对*的事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成绩卓著;对同志热情关怀,体贴备至,具有高度的阶级感情;对敌人则沉着善断,刚毅果敢。尊荣同志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他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编
辑丨鞠静
校
对丨高淑雅
校
审丨孙小千
值班编委丨吕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