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之孟孙氏:第2~5代
01
孟孙氏第二代
鲁僖公元年→鲁文公十四年(前—前):孟孙氏第二代——孟穆伯(公孙敖)庆父→孟穆伯(公孙敖)
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人们称之为“三桓”。
孟穆伯(?-前),姬姓,孟孙氏,名敖,鲁国大臣,庆父之子,鲁桓公之孙,世称公孙敖。鲁僖公和鲁文公在位时,担任鲁国卿大夫。
鲁僖公十五年(前,在位33年),因为徐国依靠中原诸侯,楚国人进攻徐国。三月,鲁、齐、陈、卫、郑、许、曹七国国君为了救援徐国而在牡丘(今山东聊城市茌[chí]平县东十里)结盟。
孟穆伯率领鲁*和诸侯*队救援徐国,诸侯住在匡地(今河南新乡长垣[yuan]市西南)等待他。
鲁文公元年(前,在位18年)春季,周襄王派内史叔服前去鲁国参加鲁僖公的葬礼,孟穆伯听说内史叔服能给人看相,就带着两个儿子谷和难来见他,内史叔服的结论是:谷可以祭祀供养孟穆伯,而难将会安葬孟穆伯。谷的下颌丰满,他的后代在鲁国必然昌盛。这年秋季,晋襄公划定戚地(今河南濮阳清丰县)田土的疆界,孟穆伯前去参与此事。冬季,孟穆伯前去齐国开始聘问(古代指代表本国*府访问友邦)。
鲁文公二年(前),因为晋国攻打卫国的缘故,孟穆伯在垂陇与宋成公、陈共公、郑文公以及晋国司空士縠[hú]结盟。
孟穆伯在莒国娶妻戴己,生了孟文伯,戴己的陪嫁妹妹声己生了孟惠叔。戴己死后,孟穆伯又去莒国行聘礼,莒国人认为声己应该成为继室而辞谢了他,孟穆伯便为堂兄弟东门襄仲行聘礼。
鲁文公七年(前)冬季,徐国攻打莒国,莒国人前去鲁国请求结盟,孟穆伯就到莒国参与盟会,同时为东门襄仲迎娶莒女。孟穆伯到达莒国境内的鄢陵,登上城见到莒女很美丽,就自己娶了她。东门襄仲打算进攻孟穆伯,鲁文公准备答应他的请求。在叔仲惠伯(叔牙庶子武仲叔的嫡子,彭生)的劝谏下,鲁文公阻止了东门襄仲。叔仲惠伯给孟穆伯和东门襄仲做调解,让襄仲不娶莒女,孟穆伯则把莒女送回去,重新和好为兄弟,就像当初一样。双方都同意了。
鲁文公八年(前),孟穆伯前去成周吊周襄王之丧,没有到达成周,就带了礼物逃亡到莒国,跟随己氏去了,鲁国人立了他的儿子孟文伯继承孟孙氏。
自文公开始,鲁国公室逐步走向衰退,季孙氏为首的三桓逐渐凌驾于公室之上。外有秦晋争霸,鲁弱而以晋为尊。内有襄仲、三桓争雄。内忧外患,公室渐衰。
02
孟孙氏第三代
鲁文公八年→鲁文公十四年(前—前):孟孙氏第三代——孟文伯(孟孙谷)庆父→孟穆伯(公孙敖)→孟文伯
孟文伯,生卒年不详,名谷,谥文,又被称为孟文子、孟孙,是孟穆伯的儿子,孟惠叔的哥哥,母为戴己。
鲁文公元年(前),周襄王派内史叔服前去鲁国参加鲁僖公的葬礼,孟穆伯听说内史叔服能给人看相,就带着两个儿子谷和难来见他,内史叔服的结论是:谷可以祭祀供养孟穆伯,而难将会安葬孟穆伯。谷的下颌丰满,他的后代在鲁国必然昌盛。
鲁文公八年(前),孟穆伯逃到莒国跟随己氏去了,鲁国人便立孟文伯做孟孙氏的继承人。孟穆伯在莒国生了两个儿子,要求回国,孟文伯代他申请,东门襄仲开出条件,不允许孟穆伯上朝参与*事。孟穆伯听从命令,回来以后也不外出,过了三年又将全家再次搬到莒国去了。
鲁文公十四年(前),孟穆伯(孟文伯之父)让孟惠叔(孟文伯之弟)给大家送重礼再次要求回国,孟惠叔代父请求,得到允许。九月,孟穆伯在回来之前死在齐国,向鲁国告丧请求归葬于鲁,没有得到允许。
鲁文公打算拆毁孟文伯的住宅以扩建自己的宫庭,便派人对孟文伯说,可以在在外面宽敞的地方给孟文伯安排个好住宅。孟文伯认为,爵位、官署、车和服饰、宅邸、禄位这五项内容,都是国君讨论决定以建立*事的,不可随意变动。现在有关部门命令更换自己的官署和车服,而且给的理由是,更改住宅是为了自己的宽敞便利。官署是早晚用来恭敬地执行国君命令的地方,为了一点利益而更换地点,是有辱君命的,所以不敢服从。倘若这样做有罪,就请收回自己的俸禄和车服,离开官署,让里宰来安排住处吧。鲁文公最终没有取得孟文伯的住宅。
臧文仲(第12任的鲁孝公之曾孙)听到这件事后,称赞孟文伯善于守职,他还预言,孟文伯会超过他的父亲孟穆伯,并在鲁国保住后嗣。
孟文伯生了重病,因为自己的儿子年纪太小,便请求立弟弟孟惠叔为继承人,鲁国人答应了他。
鲁文公十四年(前),孟文伯去世后,孟惠叔继立。
03
孟孙氏第四代
鲁文公十四年→鲁宣公/成公?年(前—前?):孟孙氏第四代——孟惠叔(公孙敖)庆父→孟穆伯(公孙敖)→孟文伯→孟惠叔
孟惠叔(生卒年不详),孟孙氏,名难,谥惠,是孟穆伯的儿子,孟文伯的弟弟,母为声己。
前文述,鲁文公元年(前),周襄王派内史叔服前去鲁国参加鲁僖公的葬礼,孟穆伯听说内史叔服能给人看相,就带着两个儿子谷(孟文伯)和难(孟惠叔)来见他,内史叔服的结论是:谷可以祭祀供养孟穆伯,而难将会安葬孟穆伯。谷的下颌丰满,他的后代在鲁国必然昌盛。
孟文伯生了重病后,因为自己的儿子(孟献子,第五任家主)年纪太小,便请求立弟弟为继承人,鲁国人答应了他。孟文伯去世后,孟惠叔继立。
鲁文公十四年(前),孟穆伯让孟惠叔给大家送重礼再次要求回国,孟惠叔代父请求,得到允许。九月,孟穆伯在回来之前死在齐国,向鲁国告丧请求归葬于鲁,没有得到允许。
鲁文公十五年(前),齐国有人为孟氏谋划,说:“鲁国,是你的亲戚,把公孙敖(孟孙氏第二代家主,孟穆伯)的饰棺放在与鲁相邻的齐国堂阜,鲁国一定会取去的。”孟氏听从了他的主意,将孟穆伯的饰棺放在与鲁相邻的齐国堂阜,鲁国的卞邑大夫将此事上报。孟惠叔十分哀伤,容颜消瘦,请求取回饰棺,立在朝廷上等待命令。鲁国答应了,于是取回了饰棺,依照安葬庆父的葬礼安葬了孟穆伯。孟穆伯的棺材被送回鲁国,东门襄仲因为孟穆伯最后还是娶了莒女,不想去哭丧,叔仲惠伯(彭生,叔牙之孙)认为,办丧事是对待亲人的最后大事,虽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有一个好的终结也是可以的。并引用史佚的话,劝说东门襄仲不要断绝了兄弟亲人之间的友爱,只要自己不丧失道义,就无需怨恨别人。襄仲听了很高兴,带领了兄弟们前去哭丧。
孟惠叔之后,由孟文伯的儿子仲孙蔑(第三代家主的儿子,孟惠叔的侄子)继立。
04
孟孙氏第五代
鲁宣公?年→鲁襄公十九年(出生约前—前):孟孙氏继立第五代——孟献子(仲孙蔑)庆父→孟穆伯(公孙敖)→孟文伯→孟惠叔→孟献子
孟献子(约前-前),姬姓孟孙氏,名蔑,世称仲孙蔑。春秋时期鲁国外交家、*治家,孟文伯之子,亚圣孟子先祖,先祖公子庆父,弑杀鲁闵公,后代出于避讳,改仲孙氏为孟孙氏,三桓之一。《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孟献子对曰:我在晋,吾兄为之。毁之重劳,且不敢问。”据此推之,他并非长子,另有兄长。
鲁宣公十年(前),周定王派刘康公出使鲁国,向鲁国的卿大夫分派礼物。季文子和孟献子很俭朴,而叔孙宣伯和公孙归父却很奢侈。孟献子多次到周朝京师洛邑和晋国。
鲁成公六年(前)秋,受盟主晋国之命,与叔孙宣伯(叔孙氏第四代宗主,侨如)率鲁师侵袭宋国。
鲁成公十年(前)三月,随鲁成公为上介以朝觐周简王,遂从周王朝卿士刘康公、成肃公会合晋厉公伐秦。五月四日,战于麻隧(秦地,今陕西泾阳北),秦师败绩。
鲁成公十六年(前),叔孙宣伯与鲁成公的母亲穆姜私通,想要除掉季文子和孟献子而夺取他们的家产。穆姜要求鲁成公驱逐季文子和孟献子,而此时,鲁成公正在參加鄢陵之战。最后,叔孙宣伯(叔孙侨如)被驱逐,其弟叔孙豹回国嗣位。
襄公元年(前),孟献子帮助宋国华元,讨伐鱼石。同年冬季,卫国子叔、晋国知武子来鲁国聘问。周礼,凡是诸侯即位,小国前来朝见,大国就来聘问,以继续友好、取得信任、商讨国事、补正过失,这是礼仪中的大事。
鲁襄公二年(前)冬,与晋国建虎牢关控制郑国。
鲁襄公三年(前),鲁襄公到晋国,这是初次去朝见。四月壬戌(前年4月9日),在长樗会盟,孟献子作为相礼者。襄公行叩头礼。知武子说:“有天子在那里,而承贵君行叩头的大礼,寡君感到害怕。”孟献子说:“由于敝邑地近东海,紧挨着仇敌,寡君将要仰望贵君协助,哪里敢不叩头呢?”同年夏,与诸侯会于戚,谋伐郑,建议城虎牢以逼郑,晋执*知武子从之,筑城虎牢,郑乃服。
鲁襄公四年(前)冬季,鲁襄公去到晋国听*。晋悼公设享礼招待襄公,襄公请求把鄫国作为鲁国的附庸,晋悼公不答应。孟献子向晋悼公哭诉鲁国地域狭小,难以供应给晋国的进贡,希望得到鄫国来充实贡赋。于是,晋悼公允许了。
鲁襄公五年(前)夏,郑国新君派公子发来鲁国聘问,表示通好。穆叔带领鄫国的太子去到晋国和君臣作私人会晤,以完成鄫国归属鲁国的手续(《春秋》记载说:“叔孙豹、鄫太子巫如晋”,这就是把鄫国的太子巫比作鲁国的大夫)。吴国国君派遣寿越去到晋国,解释没有参加鸡泽会见的缘故,同时请求听从命令和诸侯友好。晋国将为吴国会合诸侯,于是让鲁国、卫国先会见吴国,同时告诉吴国会见的日期。于是鲁国孟献子、孙文子在善道会见了吴人。同年冬,季文子死。
鲁襄公十年(前),攻打偪阳,叔梁纥(孔子之父)力擎城门,孟獻子說他“《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
鲁襄公十九年(前)八月丙辰,孟献子(仲孙蔑)去世。
作为孟孙氏第5代宗主,他主张节用和发展生产,时称贤大夫,成为鲁国孟孙氏家族振兴的重要贡献者。
鲁宣公死后,东门氏被三桓驱逐,“三桓”同理朝*。鲁成公执*时,季孙行父执*,与孟献子、臧宣叔为辅佐,对内对抗强悍霸道的叔孙侨如,对外联合诸侯,朝晋暮楚,纵横捭阖。后叔孙侨如被驱逐,其弟叔孙豹继之。
公元前年,鲁成公病逝,其子鲁襄公立,季孙行父(季孙氏第三代家主)、仲孙蔑(孟孙氏第五代家主)、叔孙豹(叔孙氏第五代家主)三位贤臣辅佐幼主,鲁国*治清明。孟献子多次代表鲁国,与诸侯会盟,积极拥护晋国,促成晋悼公霸业。
05
孟孙氏第六代
鲁襄公十九年→鲁?公?年(前—前?):孟孙氏继立第六代——孟庄子(仲孙速)庆父→孟穆伯(公孙敖)→孟文伯→孟惠叔→孟献子→梦庄子
“三桓”的故事,就暂时到这里吧,继续写下去,大概还需要几代,后面的人物,就没那么详细的故事了。写到孔子时,我们再继续。
,开始新的内容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