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咱们为大家推送的一句话由来,大家也有所见,清丰乡镇大部来自于山西洪洞县迁民,为此有这样一句话在清丰流传“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清丰县许多村庄都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这个传说绝非荒诞无稽之谈,翻开史料,便知确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豫北冀南中原地区自北宋末年以来,战乱频仍,田园多毁于兵燹,灾荒连年,因而人口逐渐稀疏,荒地日益增多。当时清丰境域大部分沦为战场,且又有古*河过境,水患更烈。金代以前,清丰境内大部分为*河泽国,淤积层叠,城镇圮没。元朝时,蒙古来到中原,占民田劈为草场,专供畜牧狩猎。元朝*队纪律败坏,所到之处,掠夺人才;所占城邑,悉成荒墟。古时的清丰,为害惨重。到了明朝初期清丰境内,几科成为人烟断绝的荒野。
明王朝建立后,面对中原,田园凋敝的社会现实。为了恢复和发展中原农业生产,以维护其统治地位,便采取了迁民措施。设立了司农司,专门掌管迁民垦荒事宜。那么清丰农户,到底是从哪里迁民来的呢?
据清光绪刘允俊编《清丰乡土志》记载:大明洪武二十一年,明朝*府下令,山西地少人多地立,准许每户分出人丁,前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垦荒种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大槐树在广济寺之右侧,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曾七次在此地集中洪洞、安泽、潞城、沁县、临汾和平阳有丁无田,丁多田少之户,徒居清丰、南乐、卫辉、彰德、大名、广平一带。”明朝清丰县司大名府管辖,正式移民徙居的范围。由此可知,洪洞县移民只是其中一部分。
据《清丰县志》载清丰苏村杜氏,始祖杜僖,明初自山西平阳府襄陵县迁至本县后苏村,今传二十四世。荣花树侯氏,始祖侯贵,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本县后荣花树村,今传二十一世。张林子村张氏,始祖张久能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本村榆园村(今张林子),今传二十六世。马村集冯氏,始祖冯鏊,自明初洪洞迁至本县马村,今传二十四世。梦卜村傅氏,始祖傅君宝,自明初洪洞县迁至本县刘宁里九四梦卜村,今传二十三世。此类记载甚多,不一一列举。除了文献志书记载以外,尚有很多墓碑,族谱中类似记载。综上所述,今清丰县很多居民的先祖确实是从山西迁来的,但并非全来自洪洞县。那为什么共后裔口碑相传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呢?据《洪洞县志》载:在洪洞县广济寺有一株“树身数围,遮蔽数亩”的汉代古槐树。老鸹在古槐树叉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立季树叶凋落之时,老鸹窝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府迁民时在广济寺和古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扣押移民,编排队伍,发给“凭照川资”。至今广济寺迁民遗址犹存。当时,迁徙之民被集中在宽敞的寺院里,外迁的、送行的都在古槐树下诉说离乡别情之情。他们有的手抓一把故土,有的拾几粒槐树树籽,准备带往新居。感到前途茫茫,吉凶未知,对广济寺恋恋不舍。流着眼泪走了老远还频频回头。人们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触景生情,想到老鸹尚有稳定的窝巢,我们徙居何方?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便成了泣别家乡的标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