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濮阳黄河文化源远流长
TUhjnbcbe - 2021/7/12 12:38:00

三月三·上巳节”书法艺术濮上雅集暨*河文化高端论坛

4月11日,“三月三·上巳节”濮阳市书法艺术濮上雅集暨*河文化高端论坛,在我市濮上广场隆重举行。该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中华炎*文化研究会轩辕书院主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青团濮阳市委、濮阳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承办。

公元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等42位东晋名人雅士齐聚绍兴兰亭山,吟诗挥毫。王羲之为此作序一篇,挥毫泼墨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终成中华书坛千古绝唱。在*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我市举办“三月三·上巳节”活动,旨在以*河文化等濮阳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为主线,进一步繁荣濮阳文化艺术事业,打造濮阳文化名片,巩固提升濮阳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次活动以*河文化高端论坛的形式进行,穿插鼓舞《龙鼓震天贺盛世》、古诗词诵唱《千字文》、歌曲《九曲*河万里沙》、豫剧戏歌《河南人》、古筝演奏《春晓》、古曲诵读《兰亭序》和歌曲联唱《灿烂阳光下》《唱支山歌给*听》《不忘初心》,以及濮阳籍书法家、龙都小小书法爱好者现场挥毫泼墨等精彩演出和互动节目。

蜿蜒曲折的*河,是古老中国的血脉,在它的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关于华夏民族的故事。*河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年的文明,都是在她的哺育之下生根发芽,继而成为了一棵屹立在东方的文明之树。*河发源自青藏高原地区,它奔腾咆哮,路过我国9个省及自治区,其流量是仅次于长江的大河。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面对滔滔河水,吟出了“*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壮之语,而刘禹锡也曾被它的浊浪排空所震撼,留下了“九曲*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千古名句。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而故事中所指的“水”实际上就是古*河。历史上的*河长时期是中国*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河下游(包括中游孟津以下河段)频繁的决口泛滥成灾,也使*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从有史册记载的*河决口泛滥约有次,较大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6-7次,年的*河夺淮,更是造成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被淹没,受灾人口万,死亡89万。*河决口泛滥成灾,深受灾害的仍是百姓,因此,古代王朝对于治理*河可谓高度重视,甚至专门设置有河道总督的高官治理水患灾害。那么,你知道这条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有什么故事吗?历史上她有几次河道变迁?今天,纵横国史粗略梳理一番,带你走进*河。历史上,*河有6次影响较大的改道,清初学者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提出*河有“五大徙”,算上咸丰五年(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共“六大徙”。按改道后河流走向可以归结为四个时期:先秦至西汉北流时期、东汉唐北宋东流时期、南宋南流时期和近代东流时期。第一次大徙: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该时期*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大河故渎”。该时期有一特点,即*河经历了从无堤到有堤,从地下河到地上河,从无堤可决到频繁决溢,并出现第一次重大改道,河道开始从方位最北到河道开始南移这样的一个过程。据研究称,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年)的宿胥口决口是*河第一次文字记载的决口改道。此时期主要是滱水、漳水等水东汇成河,并从今天津及以南入渤海,而《汉书·地理志》记载河道走向为:古宿胥口—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骅西南入海。第二次大徙:东汉至唐末。东汉王莽改制建立新朝,公元11年,*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泛滥至河清郡以东数郡,据说王莽因为河决东流使其祖坟不受威胁而主张不堵口,致水灾延续近60年,至公元69年王景领导治河,固定了一条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古道别出,经今*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入海,从而形成*河第二次大改道。王景治水后,*河相对稳定了多年。第三次大徙:唐末至北宋末。唐末开始,*河下游逐渐淤高,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又“高民屋殆逾丈”。北宋庆历八年(年),*河决堤改道,成为第三次大徙改道,形成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年,又分出一流经西汉大河古道、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称二股河。第四次大徙:南宋时期。南宋建炎二年,宋王朝为组织金兵南下,人为决河,导致*河“由泗入淮”,从此*河离开传统的北流和东流,进入南流时期,在此后的多年中,*河以东南流入淮为常。但此时仍有数支分流。年,*河在武阳决口,河入山东巨野、郓城分两支:北由北清河入利津入海,南由泗水入淮入海。第五大徙:金元至明嘉靖时期。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年)10月,*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陈留、通许、太康、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主要形成3股,其中一股由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鄢陵、扶沟等第,由颖水入淮;一股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第,由涡入淮。此次*河决堤改道称之为第五次大徙。到嘉靖二十五年(年)以后,*河“南流故道始尽塞”,经潘季驯治理,河道基本固定下来,即今天地图上的废*河。第六大徙:清咸丰时期,或者说近代东流时期。咸丰五年(年),*河决铜瓦厢,分三支穿张秋运河,经小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河由此结束了多年的由淮入海历史,开始东流由渤海湾入海,也便是今天的*河了。需要指出的是,从年以前的多年里,*河各个时期在东流、北流、南流上往往有反复的。濮阳古称帝丘。相传,“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曾建都帝丘(在今濮阳西南),史称“颛顼之墟”。春秋时期,公元前年卫成公迁都帝丘,帝丘成为卫国*治、经济、文化中心。濮阳之名始于战国,因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公元前年,秦在此置东郡。唐武德四年(公元年)改置澶州。金皇统四年(公元年)改澶州为开州。濮阳市现为河南省省辖市,辖五县一区,即濮阳、清丰、南乐、范县、台前五县和华龙区。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年)*河下游第一次大改道后,始从濮阳境穿过。*河今自新乡市长垣县何寨村东入濮阳,流经濮阳县、范县、台前县的县南界,由台前县张庄村出境,境内河道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4%。历史上,濮阳*河河道淤积严重,决溢改道频繁,是*河下游河道变迁最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在*河下游26次大的改道中,决口地点直接发生在濮阳境内的就有6次,占近四分之一。

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濮阳黄河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