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龙脉薪火曾子文化bull人物
TUhjnbcbe - 2021/3/11 13:06:00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 http://www.wxlianghong.com/

人文共祖之首——颛顼

颛顼[zhuānxū],本是一个汉语词汇。“颛”为“圆头肿脑”,指中年贵族,引申为体面的人,守法的人。进一步引申则指社会精英。“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页”指人头。“玉”和“页”联合起来表示“头戴玉冠者”。所以,“颛顼”一词的本义是“社会精英人群中的头戴玉冠者”、“贵族首脑”。但在本文中,却是指一个人,一个人文共祖,伟大的颛顼帝。

颛顼,又名乾荒,系其父昌意,与蜀山氏昌仆所生子(昌意有几个儿子,现在无从考证。但《竹书》中有“*帝次子昌意的三子安”记载,由此可说明,昌意至少有三个儿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曾姓的原姓应为“姒”,但此时,“姒”姓还未出现),号高阳氏,*帝之孙,昌意之子。

颛顼生于若水之野(蜀地),实处空桑(传说中的山名,上古地区名。大约指今鲁西豫东地区)。十岁开始即佐少昊,十二岁而“冠”。因辅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少昊死后,共工氏(古氏族名。又称共工氏。我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了共工,继少昊主*(曾氏先祖第一次重返王位),号“高阳氏”。

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三度迁都。始都穷桑(传说中的古地名,今山东省曲阜市。《拾贵记》中有“穷桑者,西海之滨”记载。这里的“西海”并非实际地理位置,实为古代的*治地理概念。穷桑是*帝、少昊、颛顼登基之地),又迁都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东郡濮阳顿丘(现名清丰县)城门外广阳里中。

颛顼的父亲昌意,被*帝封为若水诸侯。昌意到达若水后,在*帝的撮合下,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

《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均记载,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叫女枢。某天晚上,女枢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颛顼。但《山海经·海内经》对此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原文说,“*帝妻雷祖(此“雷祖”与其它文献所记“嫘祖”有别。是确有依据还是笔误,很难辩别)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帝颛顼”。此说仅此一处,能否成立,有待考证。

关于颛顼帝,有一个“五德始终说”。五德始终说成型于战国时代,所谓“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很明显,这应该是后人根据某些传说,按照当时时代需求进行的演义。实际上,颛顼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城,以句芒(人名)为木正、祝融为火正、句龙为土正。他即位后,严格遵循轩辕*帝的*策行事,促使社会安定太平,*绩突出。而颛顼存在的年代,与“五德始终说”成型的年代相差千年之久,在上古的史前历史极度缺乏文字记载,水德、玄帝之类的说法没有事实根据。这一说法是否与颛顼相关,不得不存疑。

颛顼的一大历史功绩,是制定了中国最早的历法。

我们知道,汉初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

颛顼历是一种古四分历,以又1/4日为回归年长度,以29又/日为朔望月长度,十九年七闰。汉武帝时,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受命议造汉历,最后在18种改历方案中,选定了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太初历以385/日为回归年长度,29又43/81日为朔望月长度。西汉末年,刘歆修订太初历而更名为三统历。

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年)。该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闰置于九月之后,称后九月。以该年正月初一日刚好立春,为节气的计算起点。颛顼历有两大特点:一是其时,秦*权尚僻处于雍州(大约为今陕、甘、宁全境),不与诸侯各国交往。诸侯自大,也以夷翟之邦视秦国,所以它实行的历法,直到秦统一天下后,才推行全国。但又汉行秦历,才使颛顼历一跃而奉为历法“正统”;二是其时,古四分历理论已非常成熟,所谓颛顼历,只不过是月建有差,历策却仍是一个师傅下山的“畴人”用古四分历方法拟订的。由于公元前年,夏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历推步而出,而颛顼历,历家又称之为“乙卯元”。可知,颛顼历不过是“古四分历”或迳是《殷历》的一支而已。但颛顼历的生命力之长久,恐怕是当事人未曾想到的。

颛顼创制九州。九州,即古汉地代名词。

颛顼帝之前,咱们国家(当时还仅仅是汉地)还没有什么行*区划概念,对国家的管理,应该说还是无系的。颛顼帝即位后,发现了此中弊端,即着手对其进行改变。他对当时中国的地盘进行了科学划分,称为九州。九州之说直到今天,人们还常用。据《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创制于颛顼。*帝时代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和蚩尤部族长期形成对立局面。直至颛顼,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统一。在此基础上,颛顼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明确规划,确定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指“中国这块地方”。《史记》上说他统领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至交趾(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东至蹯木(今东海)”,极其广大。具体九州是个什么状态,说法很多。《尚书·禹贡》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周礼·夏官·职方氏》又说,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说,何为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但不管怎么说,“九州”说所“圈定”的版图,对后来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历史功勋,永载史册。

颛顼帝去世后,由*帝曾孙、玄嚣(少昊)之孙高辛(帝喾)继位。颛顼成为*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传下来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颛顼、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轩辕*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历史上的五帝到底是哪几个人,历来多有争议。但是从已知的五种排序来看,颛顼帝都名列在册,可见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非一般人所能取代。

在古人中,存有具体的陵、墓的不多。颛顼帝的陵、墓存世至今,堪称一奇。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省内*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三杨庄土山之阳,人称“二帝陵”。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据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的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帝所倡导的“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二帝陵园从下至上建有御桥、山门、庙院,御桥、山门、庙院和陵墓、碑林之间建有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共多亩。陵墓四周建有围墙,后人也对其称作是“紫禁城”。

据传,颛顼墓,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具体在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现存的颛顼墓是真是假,据说尚不敢断言。但文物考古调查发现,此处系一古文化遗址,则确凿无疑。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

据说,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颛顼活了九十八岁,生六子,长子鲧。据说其子孙共有25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脉薪火曾子文化bull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