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分类为:1、哺乳期乳腺炎,2、非哺乳期乳腺炎。
一、哺乳期乳腺炎: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定义:是致病菌侵入乳腺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引起的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这种病症在第一次做妈妈的女性中更为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
发病原因:多发生在产褥期,产妇身心疲惫,进食量少,夜间哺乳,休息不佳,身体抵抗力差。发病急,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度~40度。早期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容易形成脓肿。脓肿切开引流后愈合慢,容易形成奶漏。常常反复发作,不得已退乳。非专业人士用力按摩是造成急性乳腺炎的重要原因。多数容易处理,但一些特殊类型和特殊部位病变,治疗很困难。因担心哺乳等,产妇情绪易波动。
我科的特色治疗:
物理治疗:发病1~2天内,可尝试采用综合性物理治疗,暂时不用抗生素。a.激光理疗b.乳腺疏通按摩c.电动奶泵吸乳d.硫酸镁溶液湿敷、中药塌渍治疗。
药物治疗:病人体检血常规:白细胞较高超过正常值,体温超过38.5度,乳腺彩超:炎性肿块出现。需住院应用抗生素及对症退热治疗,此时不影响哺乳。
手术治疗:脓肿形成者,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术:微创治疗,痛苦较小,无皮肤疤痕,不会漏奶,多数不需退乳,每次冲洗更换注射器。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婴儿期、青春期、绝经期和老年期。各个时期均可发生乳腺炎症。婴儿期及青春期的乳腺炎常系提示体内激素的失衡。出现乳房肿胀、隐痛,或出现结节,是一种非细菌性,有自限与自愈过程的炎症表现。这里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则是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过程。
常见病理分类:
1.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可能与乳头凹陷或发育而不良、乳房外伤、哺乳障碍、内分泌失调和乳腺退行性变化及抗抑郁药物有关。
2.肉芽肿型小叶乳腺炎(GM):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服用避孕药物、外伤、感染及化学物质刺激和破坏乳管,致腺腔分泌物、乳汁及角化上皮外逸于小叶间质,引起炎症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分型:
急性乳房脓肿型:患者突然出现乳房红、肿、热、痛及脓肿形成。体检常可扪及波动,部分脓肿可自行穿破、流脓。局部表现剧烈、急骤,但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中度发热或不发热。少数病例白细胞增多不明显。
乳房肿块型:逐渐出现乳房肿块,微痛或无痛,肿块边界尚清楚,无发热史。此型常误诊为乳腺癌。
慢性瘘管型:常有乳房反复炎症及疼痛史,部分病例可有手术引流史。瘘管可与乳头附件的输入管相通,经久不愈,严重者多发瘘管及乳房变形,且常有流脓及乳房内或在瘘管周围出现炎性肿块。
我科的特色治疗:
非哺乳期乳腺炎不经治疗很少能自愈。
非手术治疗可以减轻症状,缩小病灶,我科采用红外线理疗、中药溻渍、彩超下脓肿穿刺抽脓,抗分支杆菌治疗、激素治疗、等综合治疗为争取最佳手术时机、保护乳房美观提供基础。手术切除病灶是治愈该病有效的方法,而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对治疗的成功有重要影响。(供稿:解翠巧)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