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家在哪里?村名咋来的?有多少姓氏?出过多少名人?有啥传说故事?一切尽在《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城关镇东关村
东关村,位于濮阳县*府驻地南约1公里,距城关镇*府驻地东南约3公里处,东与濮阳县第三中学和陈拐村为邻,南靠挥公大道,西与东街金水桥和马颊河东岸的顺河路接壤,北临国庆路。
东汉末年,战争不断,三国归晋,以后随着战乱结束,人们生活安定,张姓在州城东门外定居。因东门是通往城东必经关口,故名东关。明洪武三年(公元年),李姓始祖、蔡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开州东关定居。本村另一张姓始祖张均,系河南项城县举人,永乐年间任开州儒学训导,后来就安家于东关。
东关现有张、李、乔、蔡、王、夏、韩、葛、冯共九姓在此定居,其中李、张、乔、蔡姓居多,占全村总人口的98%,
全部为汉族。全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多亩。
东关村自建村以来一直叫东关;年成立初级社时,更名叫“文化街”;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又更名为“跃进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更名为“反修大队”,后又改为东关大队;年取消人民公社成立镇*府,东关大队隶属于濮阳县城关镇人民*府,并定名为东关村民委员会至今。
东关村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花生等。20世纪60年代,因生产条件差,农作物产量较低,群众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直到70年代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食产量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特别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东关村以建筑业为龙头,以特有的地理优势开展多种经营。现在,东关村拥有一个二级资质的工程队和十几个小工程队,安排转移就业劳动力数百人,群众经济收入倍增。年后,濮阳县*府租赁东关村南环路以南的土地建起了张挥公园,群众因土地流转又多了一项较为稳定的经济收益。随着县城建设的飞速发展,村边主干道旁门市增多,部分村民抓住商机经营第三产业,各项经济收入不断增加,逐步过上了小康生活。经济富裕,文明程度逐步提高,东关村年被县*府评为文明卫生村,年、年被县综治委评为模范村、先进村。
解放后,东关村就有了公办的“东关小学”,招收东关、陈拐、宋村、*楼的学生。年村委投资约万元,盖起了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平整了操场,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改善。现在学校拥有多名学生。年被县教育局评为花园式学校,年被市教育局评为标准化学校。自建国以来,东关村先后培养出大学生余人。
东关村建有卫生室,实现了一般疾病治疗不出村。截止年底,新农合参合率达98%。村里建有文体活动室,文化、健身基础设施完善;整修了街道、胡同路面,安装了路灯,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东关六月庙会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为东关六月庙会。
相传很久以前,每年小满节气后,农民收麦打场抢种秋庄稼。由于当时没有水利设施,只能靠天吃饭。如果麦收后大旱,百姓无奈就到奶奶庙求雨。求雨仪式上,男女百姓手里拿着扫帚和木掀,口中还念念有词:“前边扫,后边勜,三天不过下满坑。”有一年麦收后,天大旱,求雨活动也进行了多天,至六月十九日仍没下雨,百姓失望至极,怨声载道,要扒奶奶庙。从十九到二十一连续示威了三天,人山人海般的百姓虽说没动奶奶庙的一砖一瓦,但也把老奶奶吓哭了,老奶奶一哭,天也就下雨了,使百姓种上了庄稼。自此以后,每年的六月十九日,老百姓都要在奶奶庙前集会。老奶奶以为又要扒庙就哭,天也就下雨,久而久之,扒庙会就形成了六月庙会。
刚开始,庙会只是聚会和一些简单农用工具的交流会。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商品越来越丰富,规模也十分壮观。有牛羊牲畜、柳编器具、叉耙苕帚、银器首饰、铁制铁器、布匹鞋袜、丝绒棉线及用荆条、柳条编织的囤底、挎篮、苇笆、簸箕、簸萝等进行交流,还有缝衣的、拔牙的、卖瓜果、油条、凉粉的,更有玩西洋景的、戏台唱戏等文化娱乐节目。货摊摆满了大街小巷,商品琳琅满目。现在已有家电、服装、五金等诸多行业参加。庙会期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
濮阳县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位于东关街路北,坐北朝南,与路南华美中学教堂楼隔路相望。耶稣教派于光绪末年传入濮阳,起初并不兴盛。年,美籍传教士博清洁携妻博玛利亚及医护人员
11人来濮后,耶稣教活动才活跃起来。
博氏等人来濮后,于东关购地修建教堂。年竣工,面积约㎡。教堂布局呈平面十字型,前为钟楼,高三层,长形玻璃窗,尖顶,顶上四角立有方柱,建造别致,左右有耳房,呈圆形,有木梯可攀楼顶。中为圣堂,即小礼堂,周有五彩玻璃窗,北端设祭台。东西有侧门,可通两厢。
0年,濮阳基督教堂(含华美中学旧址)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濮阳县基督教堂)
解放*华野团以上干部会议旧址
年某天,陈毅、栗裕率华东野战*一、四、六纵队来濮阳进行整*,司令部设在城东孙王庄王家大院。5月12日,朱德总司令从河北平山县来到濮阳,转达*中央和毛主席对全*战士的问候。5月14日,华东野战*团以上干部*事会议在耶稣教堂(当时为冀鲁豫第五中学小礼堂)召开。会议由陈毅主持,朱总司令作报告。他传达了*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对华东野战*的问侯,宣讲了形势和任务,强调部队执行*的*策和*队纪律的重要性,并发出解放全中国的动员令。朱总司令赋诗一首:《寄南征诸将》。
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
国贼*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
独裁*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如今,位于现在濮阳县三中的华东野战*团以上干部*事会议旧址作为革命纪念地,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华野团以上干部会议旧址)
华美中学
华美中学位于濮阳县城东关街路南,与耶稣教堂隔路相望,今为濮阳县实验中学。该校原由基督教美国传教士潘力克提出,经濮阳县知事周祖训允许,报送当时河北省教育厅
备案后,由华洋义赈会和美国门诺派教会赞助,购地20亩,于年破土动工,历时三年,建有教学楼、宿舍、伙房、操场、大门、围墙等。
教学楼为四层六角大楼,面圆背呈扇形,蓝砖白灰,圆顶玻璃窗,楼上刻有“”。进入楼堂,周有7门,有通道可通东西两座教室和办公室,另有环形木梯可攀楼顶。此楼为中西相结合的建筑物,整个学校建设宽大,布局合理,为当时学校之冠。
年,华美中学招收第一批学生,学制为六年,完全中学。校长先后由美国牧师潘力克和中国留美学生刘中孚担任,嗣后历年都招新生,学生来源除本县外,还有清丰、南乐、东明、长垣、滑县、内*、新乡、焦作等地。课程设置有英语、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至年与冀鲁豫边区第五中学合并为止,前后招收初中班20多个,高中班10多个,学生共计多名。
(华美中学旧址)
张挥公园
坐落在东关老虎台地,金堤以北,老南环路(挥公大道)以南。
公园东部为帝舜宫,帝舜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他生于濮阳姚墟(徐镇),耕于历山(胡状杨岗上一带),就食于负夏(五星瑕丘堌堆)。
公园西部为挥公园,由挥公大殿、挥公像、挥公墓等组成,挥公为世界张姓始祖,因发明弓矢受封赐姓为张,濮阳也成为张姓的起源地。
(挥公园)
东关古槐
东关街西头路南有一棵参天古槐树。据传多年前,大约在明朝永乐年间,一位蔡姓老人从山西洪洞县老鸹窝带来了三棵小树苗,其中一棵栽东关。另外两棵分别栽陈庄和新习。这三棵树还起有名字,分别叫龙腾(东关)、龙生(陈庄)和龙长(新习)。位于东关村的龙腾古槐树目前树冠直径达10多米,树高约20余米,树干胸径1—2米,至今仍绿叶丛丛,高大挺拔,生长旺盛。现树下盖有三间西屋,三间东屋,并盖起了大门,起名叫“东关古槐寺庙”。
(东关古槐)
张会,明朝国子监大学生。
张均(—),原籍河南省开封府(现周口市)项城县仁义集,明朝永乐六年(公元年)戊子科举人,任直隶大名府开州儒学训导,永乐年间开州名人多出于他的门下,后升任邢台县教谕。因为其子身份显贵,朝廷赦赠贵州道巡按监察御史。任职期间感觉开州民风淳朴,于是就安家于东关。
张晳(—),明宣德元年(公元年)丙午科举人,庚戌(公元年)科林震榜进士。初授南京太常寺博士,升贵州道巡按监察御史,贵州吏民颂德*文一篇记载:公精明果毅,事无巨细,经目不忘,振起斯文,劝课农桑孜孜不怠。
张著(—),明景泰四年(公元年)癸酉科举人,河南郏县知县。
张普,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年)丁丑科武举,兵部差官,候补湖南省守府。
张元魁(—),明弘治二年(公元年)己酉科亚魁,初任弗乡县教谕,升济南府推官,被忤后补大同府延安府三任推官。
张山岕(—),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年)甲寅岁贡生,任山西浮山县训导,卒于任上官。
张来庭(—),明万历元年(公元年)癸酉科恩贡生,任永年县、玉田县训导,后升任平山县教谕。
张士元(—),字殿杨,清武廉生,公虽系武廉生,善书。每书字时,务着人将笔墨润好,公骑马飞奔往返五十里而回,下马即书,一挥即成。
张乐天(—),字陶痷,清乾隆年间武举,授广东抚标左营中*守府。
张畏天(—),字寅痷,清乾隆十八年(公元年)癸酉科一等兵部差官。
张书绅(—),字绎亭,号孟坚,清朝邑庠生。
张鸿德(—),字心广,号润亭,清咸丰十一年(公元年)辛酉总东门十联庄百余村得胜民团团务,任团长。
张东明(—),字廷彦,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开州民间著名郎中,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大有张仲景在世之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年),李多峰、乔景云、蔡连升、王念起等二十一位乡绅名人联名馈赠“熙世耆英”匾额。
李银生(—),年加入中国共产*,年至年任东关村*支部书记兼村财粮委员。
张攸业(—6),亦名张攸同,字永禄,中共*员。曾任医院医师,医院任主治医师兼医务处主任,医院*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安阳地区分会会长,年被河南省委定为地专级待医院名誉院长。年出席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并参加了国庆节典礼,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李玉景(—3),年加入中国共产*。年至年任濮阳县城关镇东战区*委书记,年至年任东关村*支部书记。在其任内,他带领群众先后创建了机器房(发电机组)、榨油厂、专业队、奶牛场等村办企业。
王志成(—),中共*员。年入伍,曾任第二野战*十一纵队三十三旅十八团团长,年牺牲。
李贵忠(—),年4月加入新四*,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医院副院长,辽宁省新宾县兵役局科长,濮阳县棉麻公司*支部书记、经理,曾荣获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以及市、县劳动模范称号。
张保山(—),字子华,濮阳地区有名望的西医医生,曾任濮阳地区基督教会主任,濮阳市*协委员,濮阳县*协常委,濮阳书法协会会员。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善书法,被中华名人录辞典收录。
张东来(—),中共*员,曾任东关村*支部书记。
李同保(—0),中共*员,年入伍,曾任团参谋、*委等职。年奉命到*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任作战参谋,年至年在库尔勒市武装部任*委。年元月转业到中原油田井下作业公司任纪委书记。
蔡清元,年生,曾任濮阳县纺织机械厂书记、厂长,中原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委委员、常务副经理。
李连儒,年生,毕业于武汉中医学院,曾任解放*信息工程任卫生处长,年授大校*衔,文职二级,技术四级。
宋正学,年生,高级工程师。年任濮阳市华龙区建委主任、城乡规划局局长、市*协委员,曾任濮阳市华龙区*协第三、四届副主席。
李运宋,年生,曾任城关镇人大副主席。
乔东方,年生,现任濮阳市职业中专*委书记。
蔡书见,年生,曾任濮阳县监察局副局长。
蔡洪峰,年生,先后任清丰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濮阳市华龙区委副书记,濮阳市城市管理局*组书记、局长。
张宇峰,年生,濮阳县综合执法局*委。
东关有古槐神奇代代传
东关古槐六百年,神奇故事代代传。朝代更迭多沧桑,荫佑村民福绵连。濮阳县东关古槐的神奇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妇孺皆知。
有人说从西南方向看古槐,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常常能看到佛光显现。有人说古槐像一尊头戴官帽、手扶拐杖端坐在那里的老者,还有人说槐树下的水井与东街上的水井是相通的,曾经有在东街水井游玩丢失的鸭子,却在东关古槐下水井出现的事情。
据说,日本进中国时,东关村村民听到*子进村的消息,都往老槐树下跑,日本兵往里打枪,扔手榴弹都打不着、炸不倒。
二十多年前,三个顽童在树下玩耍,把麦秸和碎纸片塞满树洞用火点燃,顿时火焰冲天,火苗刹那吞噬整棵古树,消防队来了三辆消防车才扑灭了大火。然而由于树木太高太大,余火未完全扑灭,随风一吹,火星四起,又足足燃烧了一天一夜,原本绿油油的参天大树变成了黑漆漆的枯干残枝……老百姓都非常心疼,纷纷跪拜在树下祈祷。说来也怪,次年春天奇迹发生了,原本面目全非的古槐神奇地苏醒了、发芽了、长叶了……油绿黑亮的盛装又重新披在了这颗古树身上!
几百年来,古槐的神奇代代相传,东关百姓从不折断树上一枝一叶,悉心按时浇水、施肥,一直精心地养护着、守候着……
东关战斗
东关战斗发生于民国三十年(公元年)8月17日。八路*朱总司令率一个团进入濮阳东关。朱总司令首先指挥战士们抢占有利地形,把握有利战机。待到时机成熟,他一声令下,全体指战员如狼似虎,个个奋勇杀敌。枪弹声震耳欲聋,呐喊声响彻云霄。顿时吓得日伪*溃不成*,抱头鼠窜,不到半个小时就漂亮地结束了战斗,歼灭日伪*20余人,缴获了大批药品和枪支弹药。此次战斗大长了我*民的士气,灭了日伪*的威风。
传奇人物——张鸿德
张鸿德(—),字心广,号润亭。他一生正义凛然,济贫助弱,扶正除恶,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国有史、家有谱,虽二者有殊,其理一也,都有存史、资治、育人之功效。张鸿德深知木本水源之意,决心在有生之年创修东关张氏家谱。咸丰五年(公元年),张鸿德64岁。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千辛万苦,呕心沥血,经过多方调查,收集资料,反复论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终于使谱书付梓出版,张氏家族从此有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家谱,也使得东关张氏名门望族得以传承和发扬。
咸丰八年(公元年),本县县令何庆熙(浙江嘉兴平湖人,为官清正廉洁,深得一方百姓称赞)。因积劳成疾死于任上,由于家贫如洗,家人无力扶柩回浙江安葬。张鸿德听说后,慷概相助,出资出地安葬了何县令。祸不单行,何县令儿媳又不幸少亡,举目无亲,无法处理后事。在走投无路之时,张鸿德又毅然出资,将何县令儿媳安葬在何县令墓旁。
咸丰十一年(公元年),南匪作乱,扰乱州境。东门外十连庄百余村百姓组织“得胜民团”,推举张鸿德任团长、程玉麟任副团长。张鸿德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杀敌无数,贼众溃败,使县城无殃,百姓免遭涂炭。由于张鸿德雄才大略,在30余次战役中,屡战屡胜,战功卓著,官报请朝廷,钦赐五品衔赏戴花翎,并钦赠“开州长城”匾额一块。可惜此匾额没有保存下来。州城百姓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为人楷模,特刻石立碑记之,此碑现在“双庙口天师堂”保存。
致富带头人——张东来
张东来(—),中共*员,原东关村*支部书记。从小因家贫,无缘上学。但性格豁达,能吃苦耐劳,割草、放羊、拾柴等样样能干。
上世纪60年代,东关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土坯房,瓦房极少。每逢下雨,草屋遍漏。街道泥泞,坑坑洼洼。一旦下雨天,车子陷进去,任凭嗓子喊哑,牛驴四蹄蹬直,都难再出来。当时流传着“东关街,道不长,牛驴车,上青天,嗓喊哑,牛流汗,一天也没出村头”的童谣。这就是对东关村路况的真实写照。农业方面,犁耙播种、锄地剜地、扬场翻滚等全靠人畜,每个劳动日也只能换来7分钱的收入。人多劳力少的家庭,还要买工分才能分得口粮,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70年代后,张东来出任*支部书记,东关村有了致富带头人。他深知作为一村之长,要为全村人谋福利,责任重大。因此,他决心改变落后面貌,与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大干苦干拼命干,战天斗地搞农业现代化建设。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收获丰厚。先后打机井12眼,深翻土地近千亩,挖渠排灌,使旱田成了旱涝保丰收的丰产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村里相继建了铝制品加工厂、农用工具加工厂,盖起了商业楼、商场、食堂、旅馆等,集体经济迅速得到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特别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东来和东关村人紧跟时代步伐,大搞农业机械化生产,先后购置了“东方红”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先进生产工具,使农业产量进一步提高。为壮大集体经济,又购置了两辆高轮拖拉机和一辆解放牌汽车,农忙运庄稼,闲时跑运输。东关成了濮阳县第一个实现农业机械化村。
集体经济壮大了,群众腰包鼓起来了,张东来带领干部群众又开始谋划街道整修和群众吃水问题。先后投资上百万元用水泥硬化全村道路,修建了下水道,建造了水塔,自来水管通到每家每户,吃水、洗衣再不用担水了。村里也告别了土坯房时代,家用电器很快普及寻常百姓家,还出现了以张明山为代表的多家万元户。张东来作为致富带头人,深受群众爱戴,并出席了濮阳县*府召开的致富带头人表彰大会,获得很多殊荣。
二龙抓恶
从前,濮阳东关村有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老父亲死得早,两个大逆不道的儿媳妇虐待婆婆,老婆婆不是挨打便是受气。这个嫌婆婆吃的多了,那个嫌婆婆干的少了。这个说做的饭不香了,那个说做的菜不咸了,气的婆婆天天在屋里哭。
一天,婆婆做饭抱着孩子没法烧锅,就喊大儿媳妇:“刘大姐,你起来给俺烧烧锅吧。”刘氏躺在床上恶狠狠地说:“老不中用,连个锅也不会烧,要你啥用?白养活你呀?自己烧去吧。”婆婆忍着气又去叫二儿媳妇:“张大姐,你起来给俺烧烧锅吧,我还抱着孩子咧。”老二家压着腔慢条斯理地说:“软咧欺,硬咧怕呀?俺嫂子不烧叫我烧,我好欺负?你老不死的是光拣软咧捏呀!我不烧。”婆婆叫不起来两个儿媳妇,就自己一边哭一边做饭,一个手抱孩子一个手烧火。
大热天,小孩叫烟呛得哭起来,老大家听见啦,起来怒冲冲地来到厨房一把夺过来孩子,拾个烧火棍照婆婆头上就打,一边打一边骂:“好你个老不死的,说你一句儿,你就拿我的孩子*气呀?”打得婆婆浑身青一块紫一块,婆婆疼得嚎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她东邻居王大娘。王大娘把老婆婆搀到了自己家,儿媳妇才罢休。
再说俩儿媳妇,一见婆婆跟王大娘走了,又是烙油饼、又是炒鸡蛋。两个在灶火里你一对我一答地骂起婆婆来。这个说:“谁知道她咋不死啊?”那个说:“老灶爷,您就不显灵,叫俺婆婆早点死喽?她要能早点死喽,俺给您天天烧香磕头。”老二家也随着说:“对啦,只要能叫她早死喽,俺天天烧香磕头。”
她俩你一句我一句越说越有劲儿。谁知,这话被老灶爷都听到啦,老灶爷气得一拂袖子离开了她家,上天找玉皇大帝告状去了。
玉皇大帝正在宫里睡觉,一听有人击鼓,惊醒了,急忙问:“是谁击响天鼓?”天兵说:“是灶君。”玉帝说:“他为啥击天鼓?”天兵说:“他说他要告状。”玉皇大帝说:“摆驾升殿。”玉皇升殿坐稳:“带灶君问他要告谁?”灶君说:“我告人间张氏、刘氏二位恶妇。玉皇大帝您要给我做主,我还去当我的灶君,您要不给我做主,我就不回人间了。”玉皇大帝说:“那二恶妇咋了?”灶君说:“她俩叫我让她婆婆早点死喽,许下给我天天烧香磕头,像这不敬父母的不孝儿媳妇要她干啥?我还亲眼见她们打骂婆婆,请玉帝把这两位恶妇拿下为老太太报仇!以正人间风气。”玉皇大帝一听心中大恼,遂派青*二龙说:“你俩快把那二恶妇拿下,扔入东海喂鱼鳖,叫她们不得再回人间!”青*二龙领旨,来到刘氏家中,妯娌两个正在吃油饼就鸡蛋咧,被青*二龙抓住扔到了东海里。从此,老婆婆再没人给气受了,过上了平安日子。
迎春拐(水塔路)名字的来历
迎春拐位于东关街中段,水塔往北的一条通往国庆路的村中干道。早前,迎春拐两旁没有人家居住,只是通往杜家庄、温庄的一条道路。
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官府为了发展农业,顺应民心。每年立春这天,就由县令亲自主持迎春仪式,以促使农民抓住农时准备春耕。举行迎春仪式的地点就在这里。
立春这天,辰时起,县令洗手净面熏衣之后,携县衙衙役启程。鸣锣开道,唢呐引路,旌旗遮天。抬着用高粱杆和谷草扎的春牛,从县衙出,走西街,过四牌楼,穿东街,出东门进东关街来到这里,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前来参加仪式的有各乡村的乡绅和老百姓,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
迎春仪式开始后,首先由县令宣读迎春献词:“祈祷上苍恩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接着就是打春牛。然后,县令把放在春牛肚子里的花生、焦枣、梨膏糖分发给参加仪式的老百姓,以图吉利和沾沾喜气。接下来就是县令扶犁,东关里正(相当于村长)牵牛犁地。最后就是焚烧春牛,迎春仪式结束。迎春拐也就此叫了起来。
迎春仪式从明朝起,历经满清和民国,时间长达五百多年。直到民国时期,*阀混战,后来日*侵华,遍地战火,*局不稳,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迎春活动也终止了。然而,迎春拐这个温馨的名字却永久地流传下来了,成了东关人美好的回忆。
为啥鸡喝水要抬头
很早以前,在东关流传这样一个传说:斑鸠和鸡子是好朋友,鸡子既懒又不好动,斑鸠既勤快又爱唱歌,人们都很喜欢它。有一天,斑鸠和鸡子一起找水喝,怎么也找不到。斑鸠就提议说:“咱不找啦,干脆咱自己挖井吧。”斑鸠说着就用嘴一口一口地在地上挖起来。鸡子本来就懒,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水喝,往地上一卧,见斑鸠挖水喝,就懒洋洋地说:“斑鸠弟,你挖吧,我累坏啦。”说完就睡起觉来。
斑鸠挖呀挖呀,挖得嘴都破了,好不容易才挖出水来。斑鸠高兴极了,自己再也不用愁找不着水喝,就喝饱了水,又洗了洗脸,顿时,身上也不觉得累。
鸡子睡醒,看斑鸠把水挖出来了,跑过来就喝,斑鸠拦住它说:“你不劳而获,就不怕天打五雷轰吗?”因此,鸡子胆怯地喝了口水,仰脖子看看天,生怕被雷劈了它。直到现在,鸡子喝水时总要看看天,不信你就瞅瞅。
东关村历届支书、主任任职一览表
姓名
性别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李银生
男
支书
—
李玉景
男
支书
—
张东来
男
支书
—
张海法
男
主任
张海法
男
支书
—
张松学
男
主任
李宗平
男
主任
李宗潮
男
主任
李宗潮
男
支书
—
李宗轩
男
主任
张松彬
男
支书
—
李宗轩
男
主任
厚重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