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东关村
TUhjnbcbe - 2021/1/7 10:37:00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咱老家在哪里?村名咋来的?有多少姓氏?出过多少名人?有啥传说故事?一切尽在《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城关镇东关村

东关村,位于濮阳县*府驻地南约1公里,距城关镇*府驻地东南约3公里处,东与濮阳县第三中学和陈拐村为邻,南靠挥公大道,西与东街金水桥和马颊河东岸的顺河路接壤,北临国庆路。

东汉末年,战争不断,三国归晋,以后随着战乱结束,人们生活安定,张姓在州城东门外定居。因东门是通往城东必经关口,故名东关。明洪武三年(公元年),李姓始祖、蔡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开州东关定居。本村另一张姓始祖张均,系河南项城县举人,永乐年间任开州儒学训导,后来就安家于东关。

东关现有张、李、乔、蔡、王、夏、韩、葛、冯共九姓在此定居,其中李、张、乔、蔡姓居多,占全村总人口的98%,

全部为汉族。全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多亩。

东关村自建村以来一直叫东关;年成立初级社时,更名叫“文化街”;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又更名为“跃进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更名为“反修大队”,后又改为东关大队;年取消人民公社成立镇*府,东关大队隶属于濮阳县城关镇人民*府,并定名为东关村民委员会至今。

东关村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花生等。20世纪60年代,因生产条件差,农作物产量较低,群众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直到70年代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食产量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特别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东关村以建筑业为龙头,以特有的地理优势开展多种经营。现在,东关村拥有一个二级资质的工程队和十几个小工程队,安排转移就业劳动力数百人,群众经济收入倍增。年后,濮阳县*府租赁东关村南环路以南的土地建起了张挥公园,群众因土地流转又多了一项较为稳定的经济收益。随着县城建设的飞速发展,村边主干道旁门市增多,部分村民抓住商机经营第三产业,各项经济收入不断增加,逐步过上了小康生活。经济富裕,文明程度逐步提高,东关村年被县*府评为文明卫生村,年、年被县综治委评为模范村、先进村。

解放后,东关村就有了公办的“东关小学”,招收东关、陈拐、宋村、*楼的学生。年村委投资约万元,盖起了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平整了操场,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改善。现在学校拥有多名学生。年被县教育局评为花园式学校,年被市教育局评为标准化学校。自建国以来,东关村先后培养出大学生余人。

东关村建有卫生室,实现了一般疾病治疗不出村。截止年底,新农合参合率达98%。村里建有文体活动室,文化、健身基础设施完善;整修了街道、胡同路面,安装了路灯,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东关六月庙会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为东关六月庙会。

相传很久以前,每年小满节气后,农民收麦打场抢种秋庄稼。由于当时没有水利设施,只能靠天吃饭。如果麦收后大旱,百姓无奈就到奶奶庙求雨。求雨仪式上,男女百姓手里拿着扫帚和木掀,口中还念念有词:“前边扫,后边勜,三天不过下满坑。”有一年麦收后,天大旱,求雨活动也进行了多天,至六月十九日仍没下雨,百姓失望至极,怨声载道,要扒奶奶庙。从十九到二十一连续示威了三天,人山人海般的百姓虽说没动奶奶庙的一砖一瓦,但也把老奶奶吓哭了,老奶奶一哭,天也就下雨了,使百姓种上了庄稼。自此以后,每年的六月十九日,老百姓都要在奶奶庙前集会。老奶奶以为又要扒庙就哭,天也就下雨,久而久之,扒庙会就形成了六月庙会。

刚开始,庙会只是聚会和一些简单农用工具的交流会。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商品越来越丰富,规模也十分壮观。有牛羊牲畜、柳编器具、叉耙苕帚、银器首饰、铁制铁器、布匹鞋袜、丝绒棉线及用荆条、柳条编织的囤底、挎篮、苇笆、簸箕、簸萝等进行交流,还有缝衣的、拔牙的、卖瓜果、油条、凉粉的,更有玩西洋景的、戏台唱戏等文化娱乐节目。货摊摆满了大街小巷,商品琳琅满目。现在已有家电、服装、五金等诸多行业参加。庙会期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

濮阳县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位于东关街路北,坐北朝南,与路南华美中学教堂楼隔路相望。耶稣教派于光绪末年传入濮阳,起初并不兴盛。年,美籍传教士博清洁携妻博玛利亚及医护人员

11人来濮后,耶稣教活动才活跃起来。

博氏等人来濮后,于东关购地修建教堂。年竣工,面积约㎡。教堂布局呈平面十字型,前为钟楼,高三层,长形玻璃窗,尖顶,顶上四角立有方柱,建造别致,左右有耳房,呈圆形,有木梯可攀楼顶。中为圣堂,即小礼堂,周有五彩玻璃窗,北端设祭台。东西有侧门,可通两厢。

0年,濮阳基督教堂(含华美中学旧址)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濮阳县基督教堂)

解放*华野团以上干部会议旧址

年某天,陈毅、栗裕率华东野战*一、四、六纵队来濮阳进行整*,司令部设在城东孙王庄王家大院。5月12日,朱德总司令从河北平山县来到濮阳,转达*中央和毛主席对全*战士的问候。5月14日,华东野战*团以上干部*事会议在耶稣教堂(当时为冀鲁豫第五中学小礼堂)召开。会议由陈毅主持,朱总司令作报告。他传达了*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对华东野战*的问侯,宣讲了形势和任务,强调部队执行*的*策和*队纪律的重要性,并发出解放全中国的动员令。朱总司令赋诗一首:《寄南征诸将》。

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

国贼*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

独裁*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如今,位于现在濮阳县三中的华东野战*团以上干部*事会议旧址作为革命纪念地,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华野团以上干部会议旧址)

华美中学

华美中学位于濮阳县城东关街路南,与耶稣教堂隔路相望,今为濮阳县实验中学。该校原由基督教美国传教士潘力克提出,经濮阳县知事周祖训允许,报送当时河北省教育厅

备案后,由华洋义赈会和美国门诺派教会赞助,购地20亩,于年破土动工,历时三年,建有教学楼、宿舍、伙房、操场、大门、围墙等。

教学楼为四层六角大楼,面圆背呈扇形,蓝砖白灰,圆顶玻璃窗,楼上刻有“”。进入楼堂,周有7门,有通道可通东西两座教室和办公室,另有环形木梯可攀楼顶。此楼为中西相结合的建筑物,整个学校建设宽大,布局合理,为当时学校之冠。

年,华美中学招收第一批学生,学制为六年,完全中学。校长先后由美国牧师潘力克和中国留美学生刘中孚担任,嗣后历年都招新生,学生来源除本县外,还有清丰、南乐、东明、长垣、滑县、内*、新乡、焦作等地。课程设置有英语、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至年与冀鲁豫边区第五中学合并为止,前后招收初中班20多个,高中班10多个,学生共计多名。

(华美中学旧址)

张挥公园

坐落在东关老虎台地,金堤以北,老南环路(挥公大道)以南。

公园东部为帝舜宫,帝舜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他生于濮阳姚墟(徐镇),耕于历山(胡状杨岗上一带),就食于负夏(五星瑕丘堌堆)。

公园西部为挥公园,由挥公大殿、挥公像、挥公墓等组成,挥公为世界张姓始祖,因发明弓矢受封赐姓为张,濮阳也成为张姓的起源地。

(挥公园)

东关古槐

东关街西头路南有一棵参天古槐树。据传多年前,大约在明朝永乐年间,一位蔡姓老人从山西洪洞县老鸹窝带来了三棵小树苗,其中一棵栽东关。另外两棵分别栽陈庄和新习。这三棵树还起有名字,分别叫龙腾(东关)、龙生(陈庄)和龙长(新习)。位于东关村的龙腾古槐树目前树冠直径达10多米,树高约20余米,树干胸径1—2米,至今仍绿叶丛丛,高大挺拔,生长旺盛。现树下盖有三间西屋,三间东屋,并盖起了大门,起名叫“东关古槐寺庙”。

(东关古槐)

张会,明朝国子监大学生。

张均(—),原籍河南省开封府(现周口市)项城县仁义集,明朝永乐六年(公元年)戊子科举人,任直隶大名府开州儒学训导,永乐年间开州名人多出于他的门下,后升任邢台县教谕。因为其子身份显贵,朝廷赦赠贵州道巡按监察御史。任职期间感觉开州民风淳朴,于是就安家于东关。

张晳(—),明宣德元年(公元年)丙午科举人,庚戌(公元年)科林震榜进士。初授南京太常寺博士,升贵州道巡按监察御史,贵州吏民颂德*文一篇记载:公精明果毅,事无巨细,经目不忘,振起斯文,劝课农桑孜孜不怠。

张著(—),明景泰四年(公元年)癸酉科举人,河南郏县知县。

张普,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年)丁丑科武举,兵部差官,候补湖南省守府。

张元魁(—),明弘治二年(公元年)己酉科亚魁,初任弗乡县教谕,升济南府推官,被忤后补大同府延安府三任推官。

张山岕(—),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年)甲寅岁贡生,任山西浮山县训导,卒于任上官。

张来庭(—),明万历元年(公元年)癸酉科恩贡生,任永年县、玉田县训导,后升任平山县教谕。

张士元(—),字殿杨,清武廉生,公虽系武廉生,善书。每书字时,务着人将笔墨润好,公骑马飞奔往返五十里而回,下马即书,一挥即成。

张乐天(—),字陶痷,清乾隆年间武举,授广东抚标左营中*守府。

张畏天(—),字寅痷,清乾隆十八年(公元年)癸酉科一等兵部差官。

张书绅(—),字绎亭,号孟坚,清朝邑庠生。

张鸿德(—),字心广,号润亭,清咸丰十一年(公元年)辛酉总东门十联庄百余村得胜民团团务,任团长。

张东明(—),字廷彦,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开州民间著名郎中,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大有张仲景在世之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年),李多峰、乔景云、蔡连升、王念起等二十一位乡绅名人联名馈赠“熙世耆英”匾额。

李银生(—),年加入中国共产*,年至年任东关村*支部书记兼村财粮委员。

张攸业(—6),亦名张攸同,字永禄,中共*员。曾任医院医师,医院任主治医师兼医务处主任,医院*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安阳地区分会会长,年被河南省委定为地专级待医院名誉院长。年出席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并参加了国庆节典礼,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李玉景(—3),年加入中国共产*。年至年任濮阳县城关镇东战区*委书记,年至年任东关村*支部书记。在其任内,他带领群众先后创建了机器房(发电机组)、榨油厂、专业队、奶牛场等村办企业。

王志成(—),中共*员。年入伍,曾任第二野战*十一纵队三十三旅十八团团长,年牺牲。

李贵忠(—),年4月加入新四*,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医院副院长,辽宁省新宾县兵役局科长,濮阳县棉麻公司*支部书记、经理,曾荣获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以及市、县劳动模范称号。

张保山(—),字子华,濮阳地区有名望的西医医生,曾任濮阳地区基督教会主任,濮阳市*协委员,濮阳县*协常委,濮阳书法协会会员。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善书法,被中华名人录辞典收录。

张东来(—),中共*员,曾任东关村*支部书记。

李同保(—0),中共*员,年入伍,曾任团参谋、*委等职。年奉命到*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任作战参谋,年至年在库尔勒市武装部任*委。年元月转业到中原油田井下作业公司任纪委书记。

蔡清元,年生,曾任濮阳县纺织机械厂书记、厂长,中原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委委员、常务副经理。

李连儒,年生,毕业于武汉中医学院,曾任解放*信息工程任卫生处长,年授大校*衔,文职二级,技术四级。

宋正学,年生,高级工程师。年任濮阳市华龙区建委主任、城乡规划局局长、市*协委员,曾任濮阳市华龙区*协第三、四届副主席。

李运宋,年生,曾任城关镇人大副主席。

乔东方,年生,现任濮阳市职业中专*委书记。

蔡书见,年生,曾任濮阳县监察局副局长。

蔡洪峰,年生,先后任清丰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濮阳市华龙区委副书记,濮阳市城市管理局*组书记、局长。

张宇峰,年生,濮阳县综合执法局*委。

东关有古槐神奇代代传

东关古槐六百年,神奇故事代代传。朝代更迭多沧桑,荫佑村民福绵连。濮阳县东关古槐的神奇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妇孺皆知。

有人说从西南方向看古槐,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常常能看到佛光显现。有人说古槐像一尊头戴官帽、手扶拐杖端坐在那里的老者,还有人说槐树下的水井与东街上的水井是相通的,曾经有在东街水井游玩丢失的鸭子,却在东关古槐下水井出现的事情。

据说,日本进中国时,东关村村民听到*子进村的消息,都往老槐树下跑,日本兵往里打枪,扔手榴弹都打不着、炸不倒。

二十多年前,三个顽童在树下玩耍,把麦秸和碎纸片塞满树洞用火点燃,顿时火焰冲天,火苗刹那吞噬整棵古树,消防队来了三辆消防车才扑灭了大火。然而由于树木太高太大,余火未完全扑灭,随风一吹,火星四起,又足足燃烧了一天一夜,原本绿油油的参天大树变成了黑漆漆的枯干残枝……老百姓都非常心疼,纷纷跪拜在树下祈祷。说来也怪,次年春天奇迹发生了,原本面目全非的古槐神奇地苏醒了、发芽了、长叶了……油绿黑亮的盛装又重新披在了这颗古树身上!

几百年来,古槐的神奇代代相传,东关百姓从不折断树上一枝一叶,悉心按时浇水、施肥,一直精心地养护着、守候着……

东关战斗

东关战斗发生于民国三十年(公元年)8月17日。八路*朱总司令率一个团进入濮阳东关。朱总司令首先指挥战士们抢占有利地形,把握有利战机。待到时机成熟,他一声令下,全体指战员如狼似虎,个个奋勇杀敌。枪弹声震耳欲聋,呐喊声响彻云霄。顿时吓得日伪*溃不成*,抱头鼠窜,不到半个小时就漂亮地结束了战斗,歼灭日伪*20余人,缴获了大批药品和枪支弹药。此次战斗大长了我*民的士气,灭了日伪*的威风。

传奇人物——张鸿德

张鸿德(—),字心广,号润亭。他一生正义凛然,济贫助弱,扶正除恶,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国有史、家有谱,虽二者有殊,其理一也,都有存史、资治、育人之功效。张鸿德深知木本水源之意,决心在有生之年创修东关张氏家谱。咸丰五年(公元年),张鸿德64岁。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千辛万苦,呕心沥血,经过多方调查,收集资料,反复论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终于使谱书付梓出版,张氏家族从此有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家谱,也使得东关张氏名门望族得以传承和发扬。

咸丰八年(公元年),本县县令何庆熙(浙江嘉兴平湖人,为官清正廉洁,深得一方百姓称赞)。因积劳成疾死于任上,由于家贫如洗,家人无力扶柩回浙江安葬。张鸿德听说后,慷概相助,出资出地安葬了何县令。祸不单行,何县令儿媳又不幸少亡,举目无亲,无法处理后事。在走投无路之时,张鸿德又毅然出资,将何县令儿媳安葬在何县令墓旁。

咸丰十一年(公元年),南匪作乱,扰乱州境。东门外十连庄百余村百姓组织“得胜民团”,推举张鸿德任团长、程玉麟任副团长。张鸿德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杀敌无数,贼众溃败,使县城无殃,百姓免遭涂炭。由于张鸿德雄才大略,在30余次战役中,屡战屡胜,战功卓著,官报请朝廷,钦赐五品衔赏戴花翎,并钦赠“开州长城”匾额一块。可惜此匾额没有保存下来。州城百姓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为人楷模,特刻石立碑记之,此碑现在“双庙口天师堂”保存。

致富带头人——张东来

张东来(—),中共*员,原东关村*支部书记。从小因家贫,无缘上学。但性格豁达,能吃苦耐劳,割草、放羊、拾柴等样样能干。

上世纪60年代,东关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土坯房,瓦房极少。每逢下雨,草屋遍漏。街道泥泞,坑坑洼洼。一旦下雨天,车子陷进去,任凭嗓子喊哑,牛驴四蹄蹬直,都难再出来。当时流传着“东关街,道不长,牛驴车,上青天,嗓喊哑,牛流汗,一天也没出村头”的童谣。这就是对东关村路况的真实写照。农业方面,犁耙播种、锄地剜地、扬场翻滚等全靠人畜,每个劳动日也只能换来7分钱的收入。人多劳力少的家庭,还要买工分才能分得口粮,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70年代后,张东来出任*支部书记,东关村有了致富带头人。他深知作为一村之长,要为全村人谋福利,责任重大。因此,他决心改变落后面貌,与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大干苦干拼命干,战天斗地搞农业现代化建设。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收获丰厚。先后打机井12眼,深翻土地近千亩,挖渠排灌,使旱田成了旱涝保丰收的丰产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村里相继建了铝制品加工厂、农用工具加工厂,盖起了商业楼、商场、食堂、旅馆等,集体经济迅速得到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特别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东来和东关村人紧跟时代步伐,大搞农业机械化生产,先后购置了“东方红”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先进生产工具,使农业产量进一步提高。为壮大集体经济,又购置了两辆高轮拖拉机和一辆解放牌汽车,农忙运庄稼,闲时跑运输。东关成了濮阳县第一个实现农业机械化村。

集体经济壮大了,群众腰包鼓起来了,张东来带领干部群众又开始谋划街道整修和群众吃水问题。先后投资上百万元用水泥硬化全村道路,修建了下水道,建造了水塔,自来水管通到每家每户,吃水、洗衣再不用担水了。村里也告别了土坯房时代,家用电器很快普及寻常百姓家,还出现了以张明山为代表的多家万元户。张东来作为致富带头人,深受群众爱戴,并出席了濮阳县*府召开的致富带头人表彰大会,获得很多殊荣。

二龙抓恶

从前,濮阳东关村有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老父亲死得早,两个大逆不道的儿媳妇虐待婆婆,老婆婆不是挨打便是受气。这个嫌婆婆吃的多了,那个嫌婆婆干的少了。这个说做的饭不香了,那个说做的菜不咸了,气的婆婆天天在屋里哭。

一天,婆婆做饭抱着孩子没法烧锅,就喊大儿媳妇:“刘大姐,你起来给俺烧烧锅吧。”刘氏躺在床上恶狠狠地说:“老不中用,连个锅也不会烧,要你啥用?白养活你呀?自己烧去吧。”婆婆忍着气又去叫二儿媳妇:“张大姐,你起来给俺烧烧锅吧,我还抱着孩子咧。”老二家压着腔慢条斯理地说:“软咧欺,硬咧怕呀?俺嫂子不烧叫我烧,我好欺负?你老不死的是光拣软咧捏呀!我不烧。”婆婆叫不起来两个儿媳妇,就自己一边哭一边做饭,一个手抱孩子一个手烧火。

大热天,小孩叫烟呛得哭起来,老大家听见啦,起来怒冲冲地来到厨房一把夺过来孩子,拾个烧火棍照婆婆头上就打,一边打一边骂:“好你个老不死的,说你一句儿,你就拿我的孩子*气呀?”打得婆婆浑身青一块紫一块,婆婆疼得嚎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她东邻居王大娘。王大娘把老婆婆搀到了自己家,儿媳妇才罢休。

再说俩儿媳妇,一见婆婆跟王大娘走了,又是烙油饼、又是炒鸡蛋。两个在灶火里你一对我一答地骂起婆婆来。这个说:“谁知道她咋不死啊?”那个说:“老灶爷,您就不显灵,叫俺婆婆早点死喽?她要能早点死喽,俺给您天天烧香磕头。”老二家也随着说:“对啦,只要能叫她早死喽,俺天天烧香磕头。”

她俩你一句我一句越说越有劲儿。谁知,这话被老灶爷都听到啦,老灶爷气得一拂袖子离开了她家,上天找玉皇大帝告状去了。

玉皇大帝正在宫里睡觉,一听有人击鼓,惊醒了,急忙问:“是谁击响天鼓?”天兵说:“是灶君。”玉帝说:“他为啥击天鼓?”天兵说:“他说他要告状。”玉皇大帝说:“摆驾升殿。”玉皇升殿坐稳:“带灶君问他要告谁?”灶君说:“我告人间张氏、刘氏二位恶妇。玉皇大帝您要给我做主,我还去当我的灶君,您要不给我做主,我就不回人间了。”玉皇大帝说:“那二恶妇咋了?”灶君说:“她俩叫我让她婆婆早点死喽,许下给我天天烧香磕头,像这不敬父母的不孝儿媳妇要她干啥?我还亲眼见她们打骂婆婆,请玉帝把这两位恶妇拿下为老太太报仇!以正人间风气。”玉皇大帝一听心中大恼,遂派青*二龙说:“你俩快把那二恶妇拿下,扔入东海喂鱼鳖,叫她们不得再回人间!”青*二龙领旨,来到刘氏家中,妯娌两个正在吃油饼就鸡蛋咧,被青*二龙抓住扔到了东海里。从此,老婆婆再没人给气受了,过上了平安日子。

迎春拐(水塔路)名字的来历

迎春拐位于东关街中段,水塔往北的一条通往国庆路的村中干道。早前,迎春拐两旁没有人家居住,只是通往杜家庄、温庄的一条道路。

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官府为了发展农业,顺应民心。每年立春这天,就由县令亲自主持迎春仪式,以促使农民抓住农时准备春耕。举行迎春仪式的地点就在这里。

立春这天,辰时起,县令洗手净面熏衣之后,携县衙衙役启程。鸣锣开道,唢呐引路,旌旗遮天。抬着用高粱杆和谷草扎的春牛,从县衙出,走西街,过四牌楼,穿东街,出东门进东关街来到这里,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前来参加仪式的有各乡村的乡绅和老百姓,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

迎春仪式开始后,首先由县令宣读迎春献词:“祈祷上苍恩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接着就是打春牛。然后,县令把放在春牛肚子里的花生、焦枣、梨膏糖分发给参加仪式的老百姓,以图吉利和沾沾喜气。接下来就是县令扶犁,东关里正(相当于村长)牵牛犁地。最后就是焚烧春牛,迎春仪式结束。迎春拐也就此叫了起来。

迎春仪式从明朝起,历经满清和民国,时间长达五百多年。直到民国时期,*阀混战,后来日*侵华,遍地战火,*局不稳,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迎春活动也终止了。然而,迎春拐这个温馨的名字却永久地流传下来了,成了东关人美好的回忆。

为啥鸡喝水要抬头

很早以前,在东关流传这样一个传说:斑鸠和鸡子是好朋友,鸡子既懒又不好动,斑鸠既勤快又爱唱歌,人们都很喜欢它。有一天,斑鸠和鸡子一起找水喝,怎么也找不到。斑鸠就提议说:“咱不找啦,干脆咱自己挖井吧。”斑鸠说着就用嘴一口一口地在地上挖起来。鸡子本来就懒,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水喝,往地上一卧,见斑鸠挖水喝,就懒洋洋地说:“斑鸠弟,你挖吧,我累坏啦。”说完就睡起觉来。

斑鸠挖呀挖呀,挖得嘴都破了,好不容易才挖出水来。斑鸠高兴极了,自己再也不用愁找不着水喝,就喝饱了水,又洗了洗脸,顿时,身上也不觉得累。

鸡子睡醒,看斑鸠把水挖出来了,跑过来就喝,斑鸠拦住它说:“你不劳而获,就不怕天打五雷轰吗?”因此,鸡子胆怯地喝了口水,仰脖子看看天,生怕被雷劈了它。直到现在,鸡子喝水时总要看看天,不信你就瞅瞅。

东关村历届支书、主任任职一览表

姓名

性别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李银生

支书

李玉景

支书

张东来

支书

张海法

主任

张海法

支书

张松学

主任

李宗平

主任

李宗潮

主任

李宗潮

支书

李宗轩

主任

张松彬

支书

李宗轩

主任

厚重濮阳

1
查看完整版本: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东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