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厚重濮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孙慧*书
濮阳·挥公大殿
张姓起源于今河南濮阳
田聚常
(案:本文曾于年在濮阳县张氏源流学术第二次研讨会上宣读交流,本次刊载略有改动。)
中国姓氏众多,每一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考其受姓原因,有些是以国、邑、乡、地、亭为据的;有些是以人的名、字、技能、谥号、官职为据的;有些是帝王恩赐的;有些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他姓中分离出来的。有的虽同一姓氏,其各支起源毫无牵连。对此,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总结出“论得姓受氏者有三十二类”。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门第,南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记述说:“自隋唐而上,官为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降至隋唐,废“九品”行科举,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作为选举仕进依据的簿状理当摒弃,但是社会风尚积重难返,士族门阀观念仍旧炽行朝野。唐人刘知几在《史通·邑里》中说,当时“世重高门,人轻寒族”,不仅旧族纪其先烈、贻厥后来,即使荜门寒族,百代无闻,而骍角挺生,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妄承先哲。自宋代始,出现了私家撰谱。到了明清,统治者看到家谱有利于维护封建制度,故予以鼓励和提倡。康熙和雍正帝都曾下诏号召民间修撰家谱,于是修谱之风遍及各家各族。但是,不论是官修的簿状,还是私撰的家谱,对传说时代的追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扬善隐恶,淆讹攀附,冒认始祖等不足。因此,我们要想弄清各姓起源,需要做大量的黜伪崇真,去芜取菁的考辩工作。
张姓,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之大,人口之众,分布区域之广在中华诸姓氏之中均居首位。对于张姓在上古时期因始祖挥的官职而得姓,古今史学界无疑议。但张姓起源何处,却众说纷云,其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二:
其一,山西太原说。持此说者以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海赢先生为代表。他在《张氏源流初探》一文中的“张氏起源于山西太原”的命题表明了他的基本点。他承认张姓始祖挥以职官弓正而得姓的说法,但没有提出挥居山西和在山西活动的典籍依据。他又提出了春秋时期晋大夫解张,字张侯,以字得姓,为张氏始祖的说法。对解张为张姓始祖说,前人早就给予了否定。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仕者。谱家谓*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他明确地阐明了春秋时期晋国的张氏是解氏改为张姓,与上古挥后裔张氏无涉。
其二,河北清河说。持此说者以当代姓氏学者邓洪波先生为代表,他在《中华姓氏通书·张姓》一书中云:“清河为张姓的祖居之地和最早最大的郡望。”邓先生所说张姓起源于古清河很道理。因为后世张氏谱书提到得姓郡望时多讲清河,谱书的版心也往往标有“清河堂”字样,以示不忘先祖之地。但邓先生把上古时期挥公所居清河的地望说成是“相当今河北清河县全县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方”却很难使人用赞同。虽然河北清河张氏是因居地河北清河而得名,况且在隋唐前后一直为张姓望族。但是,据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三》记载:“清河东武城张氏本自汉留侯良裔孙……,自河内(今沁阳一带)徙清河”。据《史记·留侯世家·索引》引晋代皇普谧考证说:“良为韩之公族,姬姓也”,因刺杀秦始皇不成而避难“良乃更姓(张)”。可见河北清河张氏是由姬姓改为姓张,从“河内徙清河”,也不是上古时期挥公的后裔。
以上二说只能说明继上古时期的挥公以职官得姓张氏之后,又出现了春秋时期晋大夫解张的后裔以字得姓的张氏和汉代留侯张良从姬姓改姓的张氏。此两支张姓和上古时期挥公后裔虽为同姓但姓氏由来各异。那么,中国最早的张姓,即挥公后裔张姓究竟起源于何处?笔者根据手头资料分析认为:上古时期挥公的活动地点,也就是张氏公挥的祖居之地清河在今河南濮阳一带。其证有四:
一、张氏祖始挥的先人青阳氏因古清河而得名
对于张氏得姓始祖挥公的先人,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载:“*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宋代欧阳修《唐书·宰相世系表》曰:“张氏出于姬姓,*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明嘉靖年间张浚所纂《张氏统宗谱》记:“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氏*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为弓正,主祀弧星……”。清乾隆年间重修《张氏家谱·受姓渊源考》中说:“张氏出自*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从上述文献与张氏谱牒记载看,对挥为*帝之子还是*帝之孙有分歧。但对于挥为张氏得姓始祖,挥的先公号青阳氏这一观点,古今史学界均无疑义。古人对外称自己的家族或纂修本族谱牒,有将本族名称之前冠以居地名称的习惯,青阳氏肯定是因居地青阳而得名。古代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青阳氏若以水得名的话,必居名青的河水之北。
二、上古清河的源头在今濮阳
清河,是中国上古时期一条非常古老的河流,发源于内*县南,入今濮阳后,在长寿津分为两条河道。一条向北,经今清丰、南乐入河北大名,为广宗以下古清河的上游,即《水经》中提到的故渎河。一条向东,经今范县入山东莘县,为高唐以下古清河的上游,即《水经》中提到的漯川河。北魏郦道元认为,两条河道均为五帝时期禹导河治水所开挖,两河分流处就是大禹治水导河地点。他在《水经·河水》“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下作注:“《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汉书·沟洫志》曰:河之为中国害尤甚,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二渠水引河。一则漯川,今则所流也;一则北渎,王莽时空,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对郦氏此说,唐代司马贞亦有同论,他在《史记·河渠书》“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之句下《索引》:“二渠,其一即漯川,其二王莽时遂空也”。对于上述两条河道,文献有如下记载。
故渎河:故渎河又名清水、淇水、白沟,系大禹治水时在长寿津(在今濮阳老城西10公里处)开挖的一条古河流。《水经·河水》记:“故渎东北经戚城西,故渎又经繁阳县故城东,北经阴安县故城西,故渎又东北经昌乐县故城东,又东北经元城县故县西……,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文中提到的地名;戚城在今濮阳市区,繁阳在今内*县楚旺镇北,阴安在今清丰县英满城,昌乐在今南乐县仓颉陵北,元城在今大名县元村镇,修县在今景县南。可知这条河道发源于内*县南,经今濮阳市区戚城遗址西,西北经今内*县楚旺镇,又经今清丰县西,又经南乐县西,入今河北省大名县,在景县汇入清河。对于这条河道的发源地及其流经地域,各种文献记载大致相同,但对其河流名称却不统一。《大名府志》称此河为淇河,清咸丰《大名府志·山川》记:“淇河,在开州(濮阳古称),下流入清丰界”。濮阳地方志书称此河为淇河、淇水。清光绪《开州志》载:“淇河,《方舆纪要》:‘淇水自浚县合卫河支流,复引而流入开州,又东北入内*县界……。《通志》:‘淇水在开州,今凅’”。《汉书》和内*地方志书记载此河为清水、清河。清光绪《内*县志》载:“清水,《前汉书·地理志》内*县注:‘清河水出南’”。《水经》的作者认为此河名淇水也称白沟。《水经·淇水》载:“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又东过内*县南为白沟。……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郦道元《水经注》说此河清、淇二名混称。他在《水经·清水》“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条下注:“谓之清河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内*县南’无清河可来,所有者唯钟是水耳,盖河徒南注,清水渎移,唯流迳绝,馀目,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断,目尚存,故东川曹公开白沟,遏水北注,方复故渎’”。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东流漯川河在魏郡决口,泛滥清河以东数郡。当时王莽以为河水东去,从此他在元城(今河北大名一带)的祖坟不再受河水之害,未予堵塞,以致大名以南故渎(清河、淇水)河水断流。东汉建安九年,“曹公(曹操)开白沟,遏水北注”,入大名以下古清河(故渎河),使此水称清河、称白沟又称淇水,出现一水多名。
漯川河:漯川河又叫商河、清河,系大禹治水时在长寿津开挖的另一条古河流。《水经·河水·漯水》说:“河水东经铁丘南,河水东北流而经濮阳县北为濮阳津,河水又东北经卫国县南为郭口津,河水又东经鄄城县北。……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郦道元注:“商河首受河,…….世谓之清水。”文中提到的地名:铁丘在今濮阳市区,濮阳津在今濮阳县昌湖村,卫国县治在今清丰县孙固城村,杨虚县在今山东高唐县西南。可知古漯水在高唐以下称商河,也叫清河。王玉哲先生认为“这条商河俗称小漳河或称清水,也就是《史记·苏秦列传》中所谓:‘赵,南有河漳,东有清河’的清河”(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4月版,页)。其实,这条河流的上游濮阳河段,也称商(滳)河,濮阳上古时称商丘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已发现的甲骨文中有商王在滳河燎祭(燎祭也称柴祭,是原始社会就已出现的祭祀自然神的一种重要祭天仪式)和占卜的记录。如:《合集》卜辞云:“丁亥卜,古贞:鹿□于滳”。《合集》卜辞云:“王其侑于滳,在右石燎,有雨”?“既川燎?有雨?”“□其呼戌舞盂,有雨?吉。”“□万舞盂田,有雨?吉”。以上卜辞中鹿与滳同版,盂与滳同版,根据同版卜辞地名联系法,鹿和盂离滳水不远。鹿地在今濮阳县城南鹿城村。盂地是指今濮阳县城东南的程庄村。二地同在今濮阳县城南,东西相距不足10公里,又同在商代的滳水岸边,可知古代的滳河在今濮阳县城南,直到商代,商王还在这条河上举行祭祀河神的活动。今濮阳县城东南的昌湖村原名商湖,是《水经·河水》提到的濮阳津也是商河中的要津,《宋史·河渠志》庆历八年(年)“六月癸酉,河决商湖”即指此处。另外,此河濮阳河段也叫清河。清咸丰《大名府志·山川》记:“清河,在开州东二十里,澄碧汪洋,居民因造纸为业,长数里”。清光绪《开州志·山川》载:“清河,在州东二十里,《通志》‘澄碧汪洋,居民因造纸为业,长数里’清河鱼唱为州八景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卷)》释,今濮阳县清河头乡*府驻地----东清河头村,是“因地处清河之源头,故名清河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卷)》,商务印书馆出版,年4月版-页)。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河北临漳西南),不予堵塞,以致北流故渎河断流,东流漯川河河水长期泛滥今山东北部地区。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后,河道始固定下来。该河道一直维持到北宋。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年),宋东京太守杜充为阻金兵南下,自李固渡以西掘堤,使大河改道,决水南流,经豫鲁之间汇入泗水,夺淮入海,漯川河断流。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年),河决阳武,灌封丘而东,历延津、长垣、兰考、东明、曹州、濮州、郓城、寿张注梁山泺分为二派:一支合泗水入淮,又称南清河。一支行漯川故道入海,又称北清河。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古时河北广宗一带的古清河和山东高唐一带的古清河皆起源于今濮阳,源头均在今内*县南、濮阳县西部的“长寿津”,此地是《水经·清水》“又东入于河”处,也是大禹治水导河处,郦道元认为“谓之清河口,即淇河口也”。
三、挥得姓于帝丘,居住青丘,地望均在今河南濮阳
不论是唐以后研究姓氏起源的书籍记载,还是张氏后裔在纂修的谱牒中对始祖的追述,对挥为张姓始祖“始制弓矢”在*帝时期“官为弓正”“赐姓张”这个问题上观点是一致的。对挥因始制弓矢而得姓的说法,十分可信。因为繁体字张,由弓和长左右而成,是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就象一个张弓欲射的人。春秋时期史官所撰的《世本》中也有“古者挥作弓”的解释。因此,“张”字不论是从字形去判断还是从古书的记载上去分析都和弓矢有关。但是如果说挥在*帝时期因官职为弓正而赐姓的话,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挥不会是*帝时期的人。因为《国语·晋语》记载:“凡*帝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巳、腾、藏、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试想,弓矢在原始社会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在生产中,可猎射飞禽走兽,解决生活的来源;在战争中则是极为先进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战争胜负和部落的存亡。因为,位居这一要职举足重。如果说挥为*帝时期为弓正的话,那么被各部落拥戴的*帝不论是从维护统治权的角度考虑,还是从论功行赏的方面去衡量,挥一定在受赐的十四人之列,张姓一定在得姓的十二姓之中。
另外,《世本》、《史记》等一些古文献皆云,帝颛顼为*帝之孙。而一些关于姓氏考证的书籍和张氏后人纂修的谱乘虽对挥为*帝之子还是*帝之孙有所分歧,但对挥和帝颛顼同为*帝的后裔这一问题上,观点基本是一致的。由此看来,以古文辩古史,挥与颛顼不论是叔侄还是堂兄弟关系,都是同时期人。从一些古文献记载看,颛顼又是继*帝、少昊之后的一位圣贤帝王,如果挥因发明弓矢而被封为弓正赐姓张的话,一定是在帝颛顼时期。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挥受赐得姓的地点一定在帝颛顼的都城帝丘,即现在的濮阳。
据濮阳旧志载,濮阳旧有古迹清邱。在《春秋》宣公十二年记:“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邱”条下杜予注“清邱,卫地。在濮阳县东南。”《读史方舆纪要》载:“唐置青邱驿。五代同光初,李绍兴败梁游兵于清邱驿。”笔者认为:这个春秋时期四个诸侯国会盟的重地清邱,很可能就是张氏始祖及其父青阳氏的居住地。
四、濮阳张仪祠系战国时期的张氏清河堂
今濮阳市区有一古老村庄名“张仪村”,相传为战国时期张仪的故里。张仪,号“武信君”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他曾在泰国为相,以“连横”之策游说于赵、燕、齐、楚、韩、魏等国,拆散了关东各国的*治、*事同盟(史称“合纵”)。对张仪的祖籍及家史《史记·张仪列传》载:“张仪者,魏人也”。《吕氏春秋·报更》载:“张仪,魏氏馀子”。张仪的后裔——秦国张姓宗亲会在年续修的《张氏翠峰公族谱》中也有“春秋战国,秦国张仪公,祖居清河。张仪公……立大祠堂于清河,勒石记谱,举族春秋祭祀后,遂以清河为郡据查:清河系河南省所属”的记载。笔者曾于年春入住张仪村,对该村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张仪村地理位置及文献对张仪的祖籍、家世的记载综合分析认为:今河南省濮阳市区的张仪村和文献对张仪的祖籍、家世的记载相吻合,张仪村为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毋庸置疑。理由如下:
1.从地理位置看,张仪村据清河故渎西岸,“祖居清河”是真实的。该村位于今河南内*县东南、清丰县西南与濮阳市区交界处。此地,春秋战国时期是清河故渎。春秋时期,古清河为*河主流。据史籍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年)*河自宿胥口(浚县境)决口,东行内*南入清河(也称淇水),史称“宿胥故渎”。此河内*、濮阳至大名段古河堤(旧志记作“鲧堤”、“金堤”)行迹至今依稀可辨。据《河南省志·*河志》载:“(故堤)经(内*南)谢道口、旧滑县城、鱼池、濮阳白道口、李林平、刘堤口至濮阳县城。自濮阳城至疙瘩庙间堤毁,疙瘩庙以下北经清丰城西、南乐之近德固、运古宁浦入大名”(《河南省志·*河志》,河南人民出版社,年4月版第页)。循迹可查得张仪村位于疙瘩庙西4公里处,古清河之西岸。从地理位置上看,和《水经注》中提到的“(清河)故渎”“东川”的地理位置基本吻合。另外,张仪村一带的土地曾因古清河而得名。至今,村民仍称村南的土地为“南清河”,村北的土地为“北清河”。
2.从张仪村历史沿革看,张仪村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与文献对张仪的祖籍记载吻合。根据该村清同治年间所立的《铁佛寺碑》和内*、清丰两县旧志记载,此地曾先后属内*、顿丘、清丰县地,年归濮阳。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内*县志》载:“(内*)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清丰)本汉内*县旧地,大历七年于清丰店置,因以为名。”《水经注·淇水》载:“(顿丘)古文《尚书》以为观地矣,盖太庚弟五君之号曰五观者也,《竹书纪年》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从以上文献记载看,张仪村不论后来属内*、顿丘还是清丰,但这些地方在春秋时期均属晋地,战国时期皆为魏土,村人世传此地为“魏人”张仪故里是可信的。
3.从村名命名时间上看,张仪村应为战国时期的“清河郡”。今张仪村系一地片名,该居民八姓。同姓聚居划分为七个自然村,俗称“七张仪”。考其村民来源,村民皆谓除张姓为老户(当地对明代移民前的土著居民的惯称)外,其他七姓都是明代从外地移民的后裔。八姓之中仅李、尹两姓存有族谱。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而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据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徏居清邑张仪村”。看来,张仪村村名由来已久,早在明代以前就已得名。从村名由来上看:究其村名来源,村民皆说,世代相传,此村是战国时期秦相张仪的祖居地,也是他的受郡地。《说文解字》释:“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郡是也”。因张仪挂七国相印,完全符合受郡条件。因张仪誉载史册,村人引以荣,所以就以张仪之名命村名。
4.张仪村中张仪祠为张氏最早的“清河堂”。今张仪村现有一处祠院遗址,名“张仪祠”。村人世代相传,此祠院系战国时期张仪家的家庙(当地对“宗祠”的俗称),因建于张氏祖居地清河,故名“清河堂”。后来经过张氏后人不断整修,并将张仪的塑像供在祠内,所以又叫“张仪祠”。元初兵燹纷扰,张氏家族避乱南逃,该祠院也随之颓废。到了明代中期,该村李氏家族出了个太监名李旺,在朝中专权。据说李旺得志是因梦见铁佛相助,故在村内“张仪祠”遗址上大兴土木,兴建了占地30余亩的大寺院名“铁佛寺”。因寺院是在“张仪祠”的遗址上兴建的,故名难更,所以直到现在周围村的村民提到张仪村的寺院时,都不称“铁佛寺”,仍叫做“张仪祠”。
综上所述,通过对张氏始祖挥及其父青阳氏居地清河的考证,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上古清河的源头在今濮阳,张氏祖始挥的先人青阳氏及其居地青丘因古清河而得名。挥得姓于帝丘,居住青丘,地望均在今河南濮阳,古清河是张姓先民最早的居地。今濮阳张仪村为张仪故里,也是最早的“清河堂”堂口。张仪在这里“立大祠堂”“勒石记谱”“举族春秋祭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