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古村重生记河南信阳郝堂村改造纪实
TUhjnbcbe - 2020/11/13 1:39:00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01016/8302892.html
这是郝堂故事的开始。年9月,老禹在信阳“公民社会论坛”邂逅了曾经的“三农书记”李昌平,听了他的内置金融分享。按照李昌平的设计,在东亚国家普遍呈现农地规模小、土地流转不便的基础上,只有在农村或农民内部设置一种新的金融模式,让农民将自己所拥有的土地、山林、水塘、甚至房屋宅基地等生产要素进行抵押流转,那么农民就可以获得发展经济和生产的发展资金。而这种模式,李昌平将之称为“内置金融”。安静的村庄老禹邀请李昌平到信阳,在走访的过程中选定了郝堂村作为试验。李昌平说:“最初看上这个村子是因为村内古树林立,有超过年的银杏树,河边两棵大枫杨是老人年拼了命保下来的。古树是村庄的灵性,一棵几百年的大树可以让你追溯到几代人以前的日子。”仿佛又回到当年,村里老红*吴大爷护着大树对着树贩子的一声怒喊:“想砍树,就是砍我的腿!谁敢?”......河边景象郝堂村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山区村,里面有着18个村民小组,户人家,一共人。面积有20平方公里,里面有耕地亩,板栗园和茶园2万亩。当时随着城镇化的进行,郝堂村的凋敝问题日益严重。一方面村委在农村中办事情和组织农民的威望越来越低,做事需要资金,村里早已没了集体经济。另一方面农民的土地,宅基地,林地和池塘都没有办法像城里一样抵押,农民没有办法用来抵押贷款,只能借高利贷扩大生产或者进城务工,留下妇女生活困难和儿童教育缺失,老人养老问题重重,自杀的老人不在少数。破败的房屋郝堂村就像万万个空心村一样,“顺其自然的话,这个村估计很快要消失。”胡静说,“离任前,唯一就是想为老人做点事”。胡静接受了当时来村庄做研究的“三农”学者李昌平的建议,成立一个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合作社启动资金在10天时间里便筹集齐:由胡静在内的7名本村乡贤作为发起人,每人出资2万元;吸收了15名老人成为第一批合作社社员,每人入社股金为元。随后平桥区科技局、李昌平等又无偿投入部分资金,合作社于年10月12日挂牌成立,本金共计34万元。胡静和她的村庄关于合作社的规章制度没有照搬和先入为主的确定,而是争吵了2天2夜社员吵出一套章程制度。“建内置金融,其实是想在被市场化冲击涣散后的乡村,重建村社共同体,我们一开始就定位自己只是帮助与辅助,农村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农民”,李昌平承认,在郝堂做内置金融实验时,他一早就想到了通过这个载体让村民自理自治,发挥村民自己的主动性。章程规定着:一是入社老人可追加股金2万元,作为优先股享受银行2倍的利息;二是本村村民也可入股,享受比银行高一个百分点的利息,但入股资金最高不超过10万元;三是吸收社会上不求利润回报的慈善资金。贷款额度10万以内,贷款1年以内月息1分,3-6个月的月息1分半,1-2个月的月息2分。3个月结息一次,主要有老人担保,权属证明抵押,理事审批。合作社规定利润的40%用于老人分红,30%作为积累资金,15%作为管理费,15%作为风险金,发起人不分配利息。郝堂人家建立的宗旨是“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通过内置金融合作,建立“产权、财权、事权、治权”四权统一,“经济发展、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三位一体的村社共同体,在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激活了村庄各种生产要素金融化。第一年15个入社老人年底分红元;第二年入社老人达48人,年底分红元;第三年入社老人90位,年底分红达元;到了年,合作社资金总量已经达到万元。全村多个60岁以上老人加入合作社,年底分红达元。74岁的张启荣感慨的说:“做梦都想不到,这把年纪了还能有收入。”年底老人分红李昌平的内置金融模式以养老为切入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村重生记河南信阳郝堂村改造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