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实施试点计划
激励教授“回归”本科课堂
就在社会各界都在为这项计划叫好之时,也有不少教育人士在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师不愿意回归课堂,尤其是不愿重回本科教室?目前,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所谓“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学。在商业社会里,高校同样受到经济社会上各种利益的诱惑与考验。曾有一位名校校长坦言,一般从事教学的教授前两年年薪也就是10万元左右,而有科研项目的教授年收入可达50万到60万元。这样一比较,大家自然会争着抢科研项目,而不愿搞教学。山东女子学院副教授王育红告诉:目前,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失衡现象带有一定普遍性,科研指标喧宾夺主,对高校教师工作的重心产生了误导。王育红:课教得再好,但是科研成果不够,那这个老师可能就要被贴上“不合格”的标签,精神上受打击,经济上受影响,也与职称评定和晋级无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上课与走穴,两者间的收入差距就更大了。教授在学校给本科生上课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收入、补贴相对都较少;而到外面走穴,却可以拿到动辄数万、数十万元的红包。除了从经济收入角度分析,还有一些教授也会身不由己。山东省*府参事、山东建工大学教授邓相超介绍说:邓相超:行*教育这一块,说实在的,肯定是影响的,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行*职务的影响远不如老师在外面挣钱影响大。客观上,近年来高校扩招、校区扩建,高校师生比总体出现下降趋势,另外对本科教学的各项要求管理也非常严格,调课、迟到、或者想开会、出国都很不容易。这让生活压力大、日常工作繁重的教授们把本科教学视作“畏途”。不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具有示范作用。今年92岁的他仍在教学一线、80多岁时还在给清华大一本科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并以此为乐。据了解,上海市此次实施的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包括三大举措:强化教学激励、考核教师教学绩效和规范教师行为、创新和完善评价机制。近年来,在上海,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人数占比呈上升趋势。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法学院已经达到100%。北师大教授顾明远呼吁:应鼓励更多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完善现行的考核指标。顾明远:他觉得比重比较小,所以很多老师呢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完成论文,有的对上课不太认真,确实应该呼吁加强本科生的教育,对当前的(教师)考核指标有所调整,加强教学的重要性。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储朝晖认为:重要的是高校仍然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把各方面的资源更多的倾斜到一线。储朝晖:学校的经费主要用于科研,而在教学上投入很少。在资源配置上,在各个方面的配置都跟上,自然会有很多的教授回归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