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出版的《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振杰张晓静
在濮阳市游历乡野,一定要带上乡村振兴的“地图”,走一走脱贫攻坚的“道路”。
这条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濮阳市是我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沿黄滩区叠加革命老区、传统农区的现实带来严峻挑战。8年来,濮阳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责任担当以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攻坚意志,兑现了庄严承诺、交出了合格答卷:现行标准下31.65万名农村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个贫困村高标准出列,省级贫困县濮阳县和国家级贫困县范县、台前县相继高质量脱贫摘帽。
在路上,“产业之花”遍地开。以项目建设为产业扶贫的总抓手,濮阳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36亿元,因地制宜谋划实施个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车间个,产业扶贫政策扶持覆盖率由脱贫攻坚战以前的44%提高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沿黄水产畜牧养殖带”“中部特色种植带”“北部优质林果带”三大扶贫产业带,清丰县食用菌、范县优质稻米和小龙虾养殖等特色农业打造“濮阳品牌”。
在路上,“颜值气质”大变样。濮阳市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既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又大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濮阳市实施滩区居民迁建,在濮阳县、范县、台前县建设集中安置区18个,实现外迁滩区群众2.9万户10.3万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将丹江水送到农户家中;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94.09%,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设立“爱心超市”,“红色文艺轻骑兵”进乡村,“六评六比”“快乐星期天”等活动丰富多彩,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在路上,“党建沃土”勤耕耘。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濮阳市迅速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对贫困人口人以上的8个重点乡镇、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个重点村实行挂牌分包。全市4万多名帮扶干部、个驻村工作队、3多名驻村干部开展精准帮扶,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这条路,更连接着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濮阳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濮阳市将继续保持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濮阳县:搬出“泥窝子”过上好日子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振杰马鹏宇通讯员程正锋
濮阳县王称堌镇滩区迁建安置区,看起来跟城市小区没什么区别。高楼林立、街道整齐,花木点缀、集市热闹,超市、幼儿园、卫生室也应有尽有。
“这么好的条件,不搬迁就太亏了。”57岁的宋集村村民宋成玉已在该安置区度过了两个春节,谈起搬迁后的感受,他眼里都带着笑,“俺在俺村第一个报名搬迁,安置区建好后又第一个入住。一点不后悔,心里亮堂堂的。”
濮阳地处黄河“豆腐腰”段,为使滩区群众摆脱洪水漫滩之灾,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助力群众迁出幸福好生活。濮阳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共涉及7个乡镇48个村户人,该县按照“靠近县城、靠近乡镇政府驻地、靠近产业园区”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乡镇安置区5个、县城安置区2个,新建住宅楼栋及小学、幼儿园等基础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就业、快致富。为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群众搬迁之后再“扎根”,濮阳县还在各个安置区附近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建成“好孩子”童车、东森日化、美施宝家用电器等个就业点,安置7余名群众就业。
与王称堌镇安置区“一墙之隔”的,是该镇招商引资的工业园区。车间里,百余台电动缝纫机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在家门口上班,心里踏实。”王称堌镇孙庄村脱贫户尚荣丽说,白天挣钱,晚上照顾老人、陪孩子,可谓一举三得,“像俺一样情况的,厂里还有多人,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
清丰县:牢记“一抹红”乡村添动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振杰马鹏宇通讯员陈晓旭
整修后医院“还原”旧时岁月,承载抗战话剧表演的祥云剧社传播红色故事。在清丰县双庙乡沙格寨村,有一条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路线,吸引游客前来“看支前村、走支前路、吃支前饭、体支前情”。
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富民资源,是清丰县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乡村振兴“红色引擎”。在抗日战争后期,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曾驻扎在清丰县双庙乡。依托大量的红色遗址留存,清丰县把开展红色教育与发展红色旅游相结合,把开发旅游业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出了红色文化产业的新路子。
沙格寨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俺们几个小孩趴在手术室的后窗上,听见受伤的战士们呻吟出声,就给他们加油,安慰他们。”9月22日,87岁的村民周桂松说,在他小时候,沙格寨村还是支前先进村;等他长大了,沙格寨村却成了一个深度贫困村,“除了种小麦、玉米,也没啥好营生。想富,就得外出打工。”
现在,充分挖掘支前故事的沙格寨村,又成为吸引游客前往的红色“打卡地”。“村里每年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我这个超市靠游客每年收入3万多元。”脱贫户孙守训最近有个新计划,在超市增加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售卖。而村民周现军也有了新目标:“俺家原来开农家乐,比外出打工挣得多。现在有些存款,俺合计着再买辆货车跑运输,日子更有奔头!”
南乐县:花香果甜逢丰年特色产业“挑大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振杰通讯员贾红敏王峥
9月22日,在南乐县杨村乡袁家庄村,国储林带与上百亩的“北京茶菊”相映成趣,忙着采花的村民吕焕英却顾不上欣赏:“这些菊花正在盛开期,俺一天可以摘上来斤,算下来净赚七八十元。”
一块地产生两份收益,又实现了林农增收、林地增绿、生态增效等目标,林下经济铺就的特色产业之路,撑起了当地农民的“钱袋子”。结合地域特点及种植习惯,近年来,南乐县制订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农业产业集中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已经实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礼盒装一箱4.5斤,有30多元的也有40多元的。”南乐县谷金楼镇阎李谷金楼村村民李恩信,更愿意称自己为“秋月梨三叔”。在短视频平台收获50万余名粉丝、4万多个网上订单,李恩信说,他的成功源自产业底蕴,“俺镇种了余亩秋月梨,各家各户不仅流转了土地,还加入合作社变‘股民’。”
南乐县张果屯镇烟之东村不足千人,却发展了一个占地0亩的果蔬种植基地,还建起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科研、生产基地。烟之东村党支部书记赵战秒说,早在年,他就联合6名党员群众成立合作社,以建棚搞种植的方式促增收,“当时不少人既想加入,又怕赔钱、怕弄不成。”
赵战秒下定决心,以种植基地为依托,实行支部委员联系片区、党员联系种植户和困难户、党员种植户联系非党员种植户和困难户“三个联系”机制。在启动资金、专业技术上给予困难群众全方位支持,在产、供、销等环节采取“保姆式”服务,逐个指导、随叫随到。“西红柿红火,我们的日子才红火。”烟之东村种植户赵来印说。
范县:贫弱有所依兜底暖人心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振杰张晓静通讯员季玮
9月18日,中秋节前,范县王楼镇孙刘黄村居村联养点门口,69岁的五保户冯启磊遛弯回来,正巧遇上范县民政局局长王丙臣。“这两天天冷,大爷你再添点衣服啊。”对冯启磊来说,王丙臣算是“老朋友”,自年他搬进联养点,逢年过节总有这样一份问候。
“吃得好、睡得好,生活愉快、心情愉快。”冯启磊最满意他居住的小屋,有客厅、有卫生间,有空调、有暖气、有电视,“比我的老屋大一半。原来住的砖瓦房的外墙起多厚一层白碱子。”
“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王丙臣介绍,近年来,范县聚力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根据群众的差别化需求,探索出邻里照护、日间照料、居村联养、集中托养等扶贫助残四种模式。让冯启磊得到保障的,正是居村联养模式。
范县充分整合社会救助、土地整合、危房改造等政策,在全县建设42个居村联养点,已经入住余人。联养点针对独自居住、不愿到乡镇养老院的特殊困难群众,通过在村内集中规划建设住宅用房、村级标准化卫生室,统一配备生活设施和服务人员,打造舒适“生活圈”。
孙刘黄村居村联养点就建在本村村头。“走着去超市,不超过5分钟;周边村有水系景观,骑个洋车过去也不过七八分钟路程。”冯启磊说,跟他一起的还有5位老人,平时他们一起拉呱、下军棋,一起在院里的健身设施上健身。有啥困难,村里有专人负责解决;生活不便,有乡镇配备的公益岗人员提供照料。
“得让困难群众活得有质量。”王丙臣坚定地说,发钱发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要从衣食起居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发力,“加大救助力度,加大托养力度,给困难群众家一般的温暖。”
台前县:电商“跑腿忙”“土货”销路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振杰张晓静通讯员王为峰
馒头一天卖出几千单,这是豫拓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小军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全靠电商平台,馒头不仅卖得快,还能卖出好价钱。”9月22日,坐落在台前县侯庙镇张楼东村的豫拓食品车间内,刘小军仔细核对着网络订单,“一开始我的目标是在附近乡镇线下销售,但与馒头作坊相比,公司产品价格不占优势,一度陷入经营困境。”
今年春,台前县电商办调研组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安排该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与刘小军对接,帮助开设网上店铺、免费培训人员。“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刘小军说,随后他依托传统工艺打造品牌,组建电商销售团队,把馒头的日加工量从不足0公斤提升至00多公斤。
在台前县,电商致富已驶入“快车道”。近年来,该县依托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优势,探索创新“电商+企业+基地+农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资源共享、覆盖广泛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该县还常年开设免费电商人才培训班,大力激发群众的电商创业热情。“电商服务覆盖9个乡镇个行政村,电商从业人员达3.5万余人。”台前县电商办主任付纯灵说。
台前县的樱桃、鹅蛋、黑猪肉等86种特色农产品,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走出“深闺”;当地的羽绒及服饰、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发展,也因电商开辟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途径。该县打渔陈镇周庄村村民杨纪彬创办的村头工厂,引入线上童装销售模式后,利润翻倍增长,“为此工厂扩建了厂房、生产线,还将新带动就业余人。”
编辑:马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