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宋一朝重文轻武,对外作战军队也大多无法压制对手。但是这里所要说的军不是指军队,而是大宋行政区划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管理单位。宋朝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军是大宋行政区划中特殊的存在军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管理单位显得不太成熟、不稳定。宋朝属于州级的军数量很少,同时尚存在县级军,即隶属于府、州的军。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太平寰宇记》所载宋朝有42军。历经百年置废,到北宋元丰八年()完成的《元丰九域志》统计,宋朝有37军,总数虽没减多少,但对前朝之军废罢不少。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仁宗赵祯时期有55军,其中州级军46个,虽有少量县级军,但仍以州级军为主。
01军因军事而起,宋代跻入州级行政区划
军与府、州并列,作为地方第二级行政管理机构,是宋朝与前代不同的建制,可以说是宋朝的创置。唐初,为防御蕃部扰边,政府在屯驻戍边处设置军、守捉、镇等军事管辖区,是为军之起源。军在唐初本为军事建制单位,后发展初具掌军事兼治理民事双重职能。历经唐、五代演变,至宋代,军已具备行政区划的属性,辖县治民,终于跻入州级行政区划。我们熟知的宋太祖赵匡胤曾历任五代后周的义成军、忠武军、归德军三个军节度使。
军原本是军事建制单位军主要因军事、经济之需随事所置。宋初所置与州并列的42个军中,除9个沿袭前代,另外33个为太祖、太宗两朝所建。特别是太宗朝,仅太平兴国年间就创建了20个。太平兴国年间正是继太祖后实现南北统一用兵最频繁时期。
军城所在都是军事要地军的分布最突出的是北方、西北边境。《太平寰宇记》记载河东、河北道、关西道,共置22军,占全国军总数一半以上。如破虏、威虏、平戎等军,光看名字就军事色彩浓厚,其军事防御北边、西边之敌的功能十分明显,都是军事重地、要地、要冲。
02“澶渊之盟”后军有置废,淡化了军事色彩
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尤其是“澶渊之盟”后。因军事需要而建的军淡化了军事色彩,但得到了保留,成为与州并列、路之下的固化的地方行政区划,这就是宋代军不同于唐五代军的主要特征。如平戎军,景德元年改为保定军,仁宗景祐元年()析霸州文安、大城二县五百户隶军。通利军,太宗端拱元年(),以滑州黎阳县为军。仁宗天圣元年(),改通利为安利,以卫州卫县隶安利军。
军在战后得到保留当然,也有例外,部分州级军降为县级军。与澶州并列的德清军,仁宗庆历四年(),移德清军于清丰县置治所,设军使,即以德清军使兼知德清县事。可见,凡州级军,则归隶于本路;若降军为县,则隶于州、府,军使兼知县。
03宋仁宗时期军得到迅速发展,商税大暴涨
宋初,宋太祖纳后周版图,“凡州、府、军、监一百三十九,县六百六十一”。据《元丰九域志》统计,至北宋元丰八年()宋朝有23路,4京府,10普通府,州,37军,4监,县。宋仁宗时期即使拥有55军,在众多府、州、县里也并不显眼。况且处于长期和平稳定发展时期,因军事需要而建的军,相对于周边的府州来说就更不起眼了。
军由于所处地理交通要道发展迅速然而地处要冲、要津的军却在和平时期发展迅速,尤其是经济方面。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处于交通节点、关卡的军商税收入暴涨,很多富得流油,连周边的府州都无法与其相比。据《宋会要辑稿·商税杂录》统计,宋仁宗康定元年(年)有近18个军商税收入过万贯,4个军破2万贯,其中高邮军突破5万贯!
军在和平时期商业得到很大发展这是什么概念呢?据《宋会要辑稿·商税杂录》统计,年商税收入前五的依次为杭州贯、开封府(东京)贯、成都府贯(铁钱,折算铜钱÷10)、大名府(北京)贯、棣州贯。江南排名第二的苏州也只不过才贯,全国绝大部分府州都在2万贯以下。
04不起眼的军经济实力让“江州司马青衫湿”
需要明确的是,这个商税数不是单指州(府、军)城,还包含辖下县等商税务场。而根据《宋会要辑稿·商税杂录》统计结果来看,军的辖下税务场很少,军城所占总商税平均比例高达65%,州城所占总商税平均比例则不到40%。军的人口跟府州相比也不是在一个档次上,宋朝的商税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住税,值百抽三,是对坐贾抽的;二是过税,每关值百抽二,是对行商抽的。
军在宋仁宗时期商税暴涨很显然军的商税收入主要是过税,如江南东路的南康军(今江西九江庐山市)军城商税约贯,与其毗邻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商税还不到万贯,而江州州城的人口推算过万户,南康军军城不到户。距离南康军不远的江南西路路治洪州州城(今江西南昌)拥有5万户,算是大城镇了,可商税也不到2万贯,人口却是前者的6倍之多。
军城的经济实力令很多州城“汗颜”由此可见,宋仁宗时期军的经济实力确实很逆天。虽然与周边府州相比,无论城池规模、人口都不是一个档次上的较量,显得那么不起眼,但依靠收过路费很多富得流油,这才是真正的闷声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