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村有一支“电商村花队”
“玫瑰姐”“杏花妹”“甜瓜姐”“西瓜姐”“茄子姐”“黄瓜姐”“番茄姐”“养羊姐”“饺子姐”……9月15日,记者走进清丰县瓦屋头镇闫村,一面墙上张贴着电商村花队的招贴画,非常醒目。
不知道的,还以为她们是一群靓丽的青春小妹,仔细一问才知道,电商村花队的21位队员全部是本村妇女,年龄最大的已有60多岁,最小的也快30岁了。但就是这样一群人,通过拍摄短视频上传抖音、快手等平台,把村里的瓜果蔬菜、山羊、凉皮、饺子等,卖到了全国各地。
当天,记者来到村里时,“玫瑰姐”李莹正在做直播。40岁出头的她相貌普通、穿着朴素、脸庞有些黝黑,但一张嘴却是快人快语、妙语连珠。李莹是村里玫瑰园的主人,也是这个电商村花队的发起人。
别看李莹只是高中毕业,她的脑子却很灵活,种植玫瑰花已有20年,年亩均纯收入1.5万元。年7月,李莹到县里参加清丰县商务局组织的电商培训,并到成都接受7天实地体验。回来之后,她就开始尝试在玫瑰园里拍视频,最初的目的是展示自己田间劳作的乐趣。后恰逢七夕,在拍视频的过程中,有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地的人们向她打招呼,要求订货发货,才正式开启了她视频卖货的序幕。
村里像她一样从事种植养殖的姐妹还有很多,是不是都可以走这条路子呢?想到这些,李莹利用春节时间,在向村“两委”班子汇报之后,于2月23日(正月十六)组织了一个妇女村民茶话会,并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想法。有五六位姐妹当场同意加入一起干,后来陆续又有人加入这支队伍,最终形成了目前21人的格局。
后期加入的姐妹有的脸皮薄,大多数人对电商经营一无所知,李莹就一边教大家,一边和参加培训的老师联系。知道村民有意愿,清丰县商务局立即行动,派出专人到村里,为村民做了3次专业培训,每次大半天时间,老师手把手教授大家如何拍视频、如何解说、如何剪辑,教一遍不会,就三遍四遍教,直到学会为止。
除了自拍,大家常常是两三个人互相配合拍摄,然后将剪辑好的内容上传。拍摄的内容,主要是自家地里种的、养的和手制品的生产过程,也教授种养知识,还有农村的各种趣事。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生活气息的短视频,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村花”们制作的短视频,阅读量动辄几万次,李莹制作的一个卖花短视频最大阅读量达到70万次。“番茄姐”于云霞能说会唱,她表示:“我们这些视频拍的都是真实场景和真人真事,很有特色,大家都愿意看。”
电商村花队的成立,一下子就把村里的种植养殖业给带火了,许多客商慕名前来订货。每天上午9点,各路客商会准时到村里拉货。李莹自豪地说:“现在我们村里的土特产都不够卖的,价格也要比周边村庄的高一些。”
闫村党支部书记马国聚介绍,全村共亩地,目前余亩地都用来种植瓜果蔬菜、鲜花等,还有村民在外地流转土地余亩。村里常年种植莴笋、西瓜、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等,一个大棚一年种三茬,亩均收入超过2万元。因为有产业,村里的青壮年很少外出打工,老年人在大棚摘菜摘花,一天至少可以挣50元。据统计,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马国聚说:“下一步,我们将再扩大亩地种植蔬菜、鲜花,让村民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幸福。”
来源:濮阳日报记者段利梅僧少琴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