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快递企业自建末端门店,预示着快递末端的“保卫战”已经悄然打响。
”
■文/记者郭荣健
■关键词:快递,末端
看门头,是“xx快递超市”的招牌。走进店铺,第一眼看到的却未必是快件,你可能是走进了一家便利店。要取快递,还要往店铺的里面走。
今年以来,这类“前店后仓”的“快递超市”在居民社区周边突然一下多了起来。与以往的便利店代收快件不同,“快递超市”在技术上实现了升级:快件扫描入库,自动生成取件码并发送短信;取件再做出库扫描,快件被误拿错取的几率几乎为零,安全性大幅提升;当天未被取走的滞留件、问题件,在信息系统中一目了然,快件的入出库管理不再是个糊涂账……
在快递末端门店中引入信息系统作为辅助管理手段并不是新鲜事,反倒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快递企业自建末端门店,预示着快递末端的“保卫战”已经悄然打响。
自建门店背后:得“末端”者得“天下”
吴智灵是一位“老中通”,在北京昌平区的回龙观地区经营中通快递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回龙观是北京的一个超大规模社区,常住人口超过45万人,也一度是北京著名的“睡城”。在职住分离的大背景下,回龙观地区快件派送的难度相对城市中心区域更大。从年开始,吴智灵就通过经营菜鸟驿站在回龙观地区尝试门店配送,并为同行代收代送。年上半年,当中通快递旗下的兔喜快递超市在北京地区启动加盟后,吴智灵便很自然地成为兔喜快递超市在北京地区最早的一批经营者。他告诉记者,目前在回龙观地区,他自己以及业务员开设的兔喜快递超市已经有七八家,开店工作还在持续推进当中。
无独有偶,同样在北京昌平区,申通快递旗下的喵站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也已经开了3家店。“我们是今年7月中旬才开始推的,还在摸索阶段,接下来在昌平区的兴寿镇还要再开两家。”申通快递北京昌平公司主管薄占兵介绍说,目前已经开业的3家喵站暂时以派送申通自家的快件为主,下一步将逐步接收其他品牌的快件。
盯上末端门店这块蛋糕的显然不止中通和申通两家。除已经布局多年,拥有相当数量规模,且被消费者广为接受的菜鸟驿站外,圆通旗下的妈妈驿站在全国总数已经超过3.6万家,百世集团从年开始布局百世邻里驿站,目前数量也已经超过2万家。顺丰旗下的末端服务平台“驿收发”也在不动声色中进行了品牌升级,在全国50多个城市进行了布局……
在业内一直有种说法,“得‘末端’者得‘天下’”。主流快递品牌不约而同在快递末端发力绝非偶然,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在末端服务中掌握主动权对于品牌建设的意义。
早在年前后,各主要快递品牌就曾掀起过一股标准化门店建设的热潮,但在当时,标准化门店建设更多指向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上,尚未过多考虑加载门店配送(到店自取)功能,并且当时送件上门仍是最主要的末端配送方式,到店自取的需求不高。因此,标准化门店建设在短暂的热潮过后便出现了回撤,最终不了了之。
时至今日,快递末端服务对门店建设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封闭式管理和无接触配送放大了对快件到店自取的需求。记者在疫情期间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中,以电商件为主的“通达百系”和“其他品牌”快递员对“将快件送到驿站或便利店等共配站点自提”这一配送方式的喜欢程度接近30%,仅次于“小区门口摆地摊派送”,并且有28.77%的受访者倾向于在疫情结束后继续沿用门店自提的配送方式(详见《快递》杂志年5月刊)。与此同时,在疫情期间由中国邮政快递报社主办的一场以“共配共享”为主题的线上沙龙中,北京双壹管理咨询创始人、首席咨询顾问龚福照认为,在当前各公司下调派费的背景下,推动共配的时机已经成熟,需要在合作模式上进行探索。
实际上,对于品牌快递企业而言,末端门店建设已经不单单是服务的载体,更关乎品牌网络服务的稳定性和末端投递的质量。今年以来,在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几家品牌企业区域总部集体抵制某家品牌,要求其下属所有门店不得代收代派某品牌快件,已经代收代派的要限期停止。这些事件虽属个案,但也给品牌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末端网点的经营者敲响了警钟——末端“保卫战”已经打响,唯有掌握主动权才不会被“卡脖子”。
自建末端门店,箭在弦上!
“强者恒强”下,后来者如何立足?
自建末端门店势在必行。菜鸟驿站等先入局者在城市社区、写字楼、高校等场景的成熟稳定运营已经树立了标杆,无形中抬高了快递末端门店的准入门槛。对于品牌快递企业而言,把门店建在哪里,又该如何运营,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追根溯源,探讨一下快递末端门店究竟缘何而建?
梳理《快递》杂志已有的报道,我们发现快递末端门店建设的初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受末端配送环境局限的创新之举,以菜鸟驿站为代表,主要布局在封闭的居民社区、高档写字楼、高校等不便投递上门的场景;第二是受成本因素影响的抱团取暖之举,以各品牌共建的第三方共配平台门店为代表,主要布局在单个品牌件量不足的城乡接合部或偏远乡镇等区域;第三类是各品牌服务提升和形象建设的主动之举,以各品牌早期自建门店为代表,这类门店数量相对偏少,依靠品牌自身的派件量足以支撑门店的正常运营并保证一定的盈利水平,其布局与第一类门店有部分重合。
不过,今年以来各品牌快递企业争相布局快递末端门店建设,除了派费持续下调给末端运营带来的压力外,更多还有跑马圈地“卡位”的战略考量。
申通快递网络管理部项目管理处主管闫冲告诉记者,受制于一二线城市门店租金偏高、运营成本压力较大,且快递末端门店布局基本饱和等因素,喵站建设的重心被放在了三四县城市和乡镇区域。同时,由于申通与菜鸟驿站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关系,在选址上也避开了与菜鸟驿站产生竞争,不做重复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说,喵站的选址布局带有一定的“补白”意味。在推进的策略上,申通喵站建设现阶段以既有门店转化为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快递网点的经营者也意识到门店在末端服务的重要性,因此在喵站建设的积极性方面也比多年前的标准化门店建设更高。闫冲向记者证实,从今年7月中旬开始主推喵站建设这项工作,仅一个月时间,喵站在全国开店已经超过家,“一期以末端网点自建为主,二期不排除向社会招商”。
在前述中国邮政快递报社组织的“共配共享”线上沙龙中,中通快递副总裁金任群谈到了“共同配送”在国内外不同市场文化下的差异——在国外是“我不做你做”,到了国内就变成了“我来做你别做”。很显然,在快递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意主动放弃末端市场的主动权,而市场中的头部企业,往往占据绝对的主导权,“强者恒强”的故事在快递末端门店的争夺战中继续上演。
在吴智灵负责的北京回龙观区域,中通快递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自家品牌的件量就足以维持门店的正常运营,这给他经营兔喜快递超市带来了信心。用他的话来说,“只有我去整合其他品牌,而不是等其他品牌来整合我”。
实际上,无论是先入局的“强者”,还是正在布局的“后来者”,任何一家品牌在末端门店的建设中都无法回避成本、利润的考量,也同时面临如何处理好与同行的竞合关系。尤其是在当前各品牌企业集体下调派费的背景下,如果末端门店不能以规模效应盈利,那么唯有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利润来源以确保能够“活下去”。
快递末端门店与社区便利店结合的模式,可以有效地为门店“输血”。吴智灵新近开起的兔喜快递超市回龙观东亚上北店,就在快件收发之外,加载了社区便利店的商业功能。“一家门店每天的派件量在~之间,这意味为每天有几百人进店取件,客流转化变现,也是门店的重要收入来说。”这种“前店后仓”的模式,正在被社区消费者所接受。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中通兔喜快递超市,还是圆通妈妈驿站、申通喵站等,都鼓励一线快递员工参与其中。一些有想法、有干劲的快递员也乐于抓住这样的机会。一方面,门店自提的确大幅降低了派送上门的劳动强度,且共同配送的规模效应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开店,他们比其他人更熟悉自己的服务对象,他们可以通过已有的经验对客户进行“画像”,哪些人是喜欢自提的,哪些人是需要配送上门的,有针对性的提供不同的配送服务,可以实现配送效率与客户满意的双提升。
需要提醒的是,快递末端门店配送作为快递“最后一公里”的实现形式,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送件上门服务。消费者的习惯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快递服务相关标准没有进行修订的情况下,一线快递员以及快递末端门店经营者做好消费者对配送方式征求意见工作,仍十分重要。否则,快递末端门店在运营中产生的客户投诉问题,有可能转为经营的压力。
编辑|苗琳转载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