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濮阳是中国杂技之乡,濮阳杂技是杂技百花园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濮阳杂技艺人筚路蓝缕、坚守祖艺,传承薪火、生生不息,缔造了穿越时空、跨越广宇的艺术传奇。
今天,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去读懂杂技如何在这座城里破土萌芽、发展壮大,如何历经世事沧桑、兴衰起伏,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杂技之城濮阳又是如何在新时代续写新的历史、缔造新的辉煌。
大河网记者宋向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文化。濮阳杂技的萌芽与肇始、创新与发展,离不开这片神奇土地的培植和人文环境的滋养。
是杂技之乡,也是戏曲之乡、武术之乡
三种表演艺术互相影响、共融共生
濮阳虽年才建市,但文明历史悠久。
从五帝之一的颛顼在此建都(故古称帝丘),历经夏朝后相、昆吾氏两次以此为都,到春秋又为卫国都城,绵延余年,帝丘一直为中原地区重要都市,处于中华文明发祥地核心区域,这对于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文化的萌芽与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老照片中的濮阳杂技表演者
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之北,濮阳由此得名。
秦汉设东郡,隋唐置澶渊,宋称开德府,金元明清为开州,民国复名濮阳。秦汉以来,濮阳境内各县虽分属不同州郡府县,但这里农业发达、商事繁荣,一直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之一,为杂技、戏曲等民间艺术发展创造了条件。
濮阳是杂技之乡,也是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三种表演艺术互相影响、共融共生。
濮阳戏班驰名中原,至今尚留“南乐万(万家班)、清丰洪(洪家班)、濮阳有个开州平(大平调)”的佳话。
濮阳有剧种20余种,其中11种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连戏、大弦戏、柳子戏、罗卷戏传承上千年,堪称戏剧鼻祖。濮阳武术、杂技表演中吸纳戏曲元素,戏曲表演中也有武术套路、杂技元素。
濮阳文化还深受黄河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影响,濮阳人形成了吃苦耐劳、忠厚孝道、侠义尚武、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也有学得一门手艺、掌握一门技术的谋生之求,这对濮阳杂技的兴起发展与艺术风格产生重要影响,濮阳杂技具有明显的北派特征,以硬功见长。
马戏团的驯兽表演,原来出自咱濮阳?
数千年历史演进,濮阳杂技历经世事沧桑
年,濮阳县西水坡出土的三组蚌塑龙形图案,为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人骑龙”“龙虎鹿凤”组图,是后世驯兽表演和“百兽率舞”(乔装表演)的端倪。
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濮阳杂技破土萌芽、发展壮大,历经世事沧桑,其兴衰起伏与国运相连、与文脉相牵。
春秋战国至清代中期,濮阳杂技在曲折中成长发展。战国时期,卫国大力士孟贲、夏育力技盖世,后世尊孟贲为力技始祖。
隋唐时期,濮阳杂技已有戴长竿、枭巨索、跳弹丸等高难技目。
田间地头耍起来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南乐县目连戏,源于唐代,被专家誉为“中国戏剧鼻祖”,其表演内容至今仍保留割头换项、开膛剖肚和拳术表演,对濮阳杂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时期,濮阳是保卫京师和河朔安全的屏障,杂技艺人多往宋都开封的瓦舍勾栏卖艺为生。
元代,统治者对百戏实行限制政策,杂技沦落为耍把戏的江湖艺术,濮阳杂技艺人远离城市或投身杂剧班社求得生存。
明清时期,濮阳民间庙会、元宵灯会等较大规模的演艺活动增多,杂技是重要表演内容。每逢传统节日,濮阳都有舞龙舞狮、社火杂耍表演。
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是濮阳杂技发展的重要时期。艺人增多,交往频繁,演出规模、范围扩大。尤以东北庄刘家班、乔家班、李家班最盛。
三家班社节目众多,各有特色,高空节目、马术、驯兽、武术、口技、拉洋片等都能表演,涌现出乔治清、乔殿臣、刘来祥、李全法等杂技名家。
濮阳杂技艺人还到外地演出、取经学艺。乔家班到河北吴桥与孙家班切磋技艺,几代合作,融合发展,成为杂技佳话。随着乔家班影响日盛,拜师学艺者纷至沓来,东北庄成为濮阳杂技的重要源头。
濮阳县的谷玉山,邓州籍的崔守堂,南乐县的高云峰,清丰县的王金荣、肖金贵,都曾到乔家班拜师学艺,出师后组建马戏团,成为濮阳现代杂技团体的前身。
20世纪90年代初,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成立
改变了千百年来师带徒的杂技教育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杂技被作为一门艺术、一项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濮阳杂技进入公办团体发展壮大时期。
各县文化部门开展“改人、改戏、改制”为内容的艺人改造和节目整改。经登记注册,颁发演出证,杂技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
杂技世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濮阳建市后,濮阳杂技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公办杂技团体得到巩固的同时,民间杂技团体开始增多。
濮阳县杂技团发展势头最为强劲,代表了当时濮阳杂技的最高水平:年,参加河南省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参演的13个节目全部获奖;年,赴北京连演3个月,受到中国杂技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