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洛阳接受省卫生厅指令成立了“河南省洛阳卫生巡回队”。工医院、医院、各县联合诊所及个体行医者14人组成,范广儒就是其中一员,任命为队长,负责全面工作。
光阴如梭,一晃60多年过去了。从粉碎细菌战、爱国卫生运动到现代预防医学体系建立,经过了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洛阳卫生防疫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那些人和事,将慢慢沉积到历史的长河中……
中秋节前夕,笔者来到绿叶小区走访范广儒老人。听说我们要来,在老伴的陪伴下,范广儒老人一大早就等在小区的休息凳上,眼巴巴的盯着小区大门。我们见面时他手持拐杖,身板挺直,步履稍慢,消瘦但气色俱佳,身影中留下曾经有过体魄健壮的过去,看上去不像是86岁的老人。
范广儒,农历年4月出生,洛阳李楼太平庄人,年4月毕业于洛阳县简易师范学校。临近毕业,正好是洛阳解放的时间。背着行李回家,见洛阳城到处都是解放军的便衣,很多街道都戒严了,通过回家的街道、路口、渡船都要经过解放军哨卡的盘问。当时,人人都有改朝换代,时代更替的感觉,何况是懵懵懂事的学生。新的时代要到来了。
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当时就是“文化人”了。不久,组织推荐他到洛阳复旦中学干部培训班学习,接下来到河洛中学干部学校学习。学习结束后又被组织安排到洛阳“淮海战役”慰问团工作,曾经任命某项工作组组长,并与中原野战部队一道赴前线作慰问工作。
慰问团随部队到省城郑州,改编为河南省慰劳青年团,之后随部队南下至许昌,又辗转到漯河……
次年春季回到洛阳,在洛阳专区兵役局工作了一年。这个时间正好是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成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又一要务,还有部队干部转向各个行业支援地方建设,兵役局的工作亦显得非常忙碌。
年5月,河南省洛阳专区卫生巡回队成立,范广儒从兵役局被调到卫生巡回队。
巡回队办公地点在老城的几孔窑洞里,当时只有14个人,人员也不固定,没有工作多长时间,就有人调走了。卫生巡回队没有正规的编制,隶属洛阳专区卫生科调遣。重点工作是深入县乡农村宣传“预防为主”和政府的防病政策,宣传天花、黑热病、食物中毒、性病等常见病的预防控制知识。遇到自然灾害或者传染病流行时,他们就吃住在那个地方,协助医疗部门作预防和救治方面的工作,直到疫情消除。
年,洛阳地区发生天花病人72例,死亡5例;年至年麻疹大流行,最高时病人超过4.3万人;年到年,全区黑热病几度流行,发病人数超过人。
问起当时如何处理传染病疫情时,范广儒很激动,回忆说:刚解放不久,当时医疗条件比较差,卫生状况也不是很好,又没有交通工具……在疫情发生的那段时间里,卫生巡回队的同志们走乡串户,配合医疗部门走访病人,宣传卫生知识,以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入户调查登记,统计上报疫情等工作。往返县城和农村大多是靠步行,坐回马车就是奢侈了。有时候几个月都不能回家一趟,很辛苦……经常吃不上一顿应时饭,好几位同志都得了胃病。
还有一次,是在50年代末,国民党叫嚣要反攻大陆,在洛宁一带山区空投宣传单、食品等物资。也曾有当地群众向上级反映有人捡到了几包食品。专区领导接到报告后非常重视,在全区抽调医疗卫生方面的专家十几人,范广儒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奔赴洛宁、栾川山区沿线逐村调查。经过多天的走访调查,没有发现致病细菌及可疑物品,也没有发现新发传染病。事后,翻山迂回到嵩县,虽然没有疫情发生,但是紧张而又恐惧的气氛给范广儒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卫生巡回队成立时的日常性工作主要是宣传普及卫生知识,预防接种,妇幼卫生,普查普治性病,甲状腺肿及大骨节等地方病防治和爱国卫生运动等等。
年由于生活所迫,范广儒队长申请辞职——“卸甲归田”。回到李楼太平庄老家,归位于农业生产合作社中他家唯一的“壮劳力”,挑起了五人之家的生活重担,做起了慈父勤夫,成为范家弱妻幼女的生活支撑。
三年自然灾害害苦了这个家,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回想起那段经历,两位老人眼睛都湿润了。试想一个目不识丁农村女人,带着三个不懂事的女孩,在缺衣少食的集体灶排队领饭的情景……老人哽咽着……
右一是范广儒老人老人记得非常清楚,离开专区卫生防疫站7个月后的一天,专区卫生科的于志远科长,专程来找他请他回去上班。作为老防疫队员,无不向往那份收入固定的工作,无不想念朝夕相处10多年的那些同事,还有那份胸怀大志,孜孜以求,为之自豪的卫生防疫事业。但是,孩子们都太小,此刻这个家还离不开他……无奈地回绝了于科长。(老人接过女儿递过来的餐巾纸擦擦模糊的眼睛)
两年后,郊区人民政府抽调范广儒筹建李楼卫生院,医院建成后,医院工作,直到年离岗休息,那一年他已经70岁。
王宇川耿书生写于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