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振涛)今年以来,清丰县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着力做好“五篇文章”,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走出一条独具清丰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将产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全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深化“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建成食用菌示范基地70个,面积万平方米,年产菇35万吨,规模化食用菌企业达22家,工厂化生产规模居全省首位。种植优质红薯10万亩,总产量21万吨,鲜储能力2万吨,建成一流的种苗脱毒组培实验室和全国最大的红薯种苗植物工厂,年供苗能力10亿株。投资15亿元的万邦·豫鲁冀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开业运营,入驻食用菌销售企业50余家,日销量吨,成为豫鲁冀三省区域集散中心。12家电商龙头企业日出2万单、网销干品5吨。同时,通过北京新发地、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等,发展订单农业,日销售鲜菇吨,远销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全国21个省、市的大型市场。
全面强化人才支撑。坚持把人才引进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大力实施农村“头雁”培养工程,全县“一肩挑”比例达到%,同时将涉黑涉恶和受到刑罚人员清理出村干部队伍。依托“濮上英才计划”,通过兼职挂职、项目合作等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10名。对接服务市派“三大指导员”,提出产业规划发展建议40余条,吸收就业余人;培训教师余人次,进一步补齐全县农村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短板。
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持续开展文明村、文明卫生户及“好媳妇”“好婆婆”“最美清丰人”“孝老子女”“不孝子女”等创建评选活动,强力推动移风易俗,坚决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民风乡风,持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举办“舞台艺术送农民”等各类文化活动余场次;新建提升城区基层文化综合服务中心17个、农村文化广场个,柳子戏《孝子张清丰》荣获第七届黄河戏剧节银奖,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11位道德模范荣登“中国好人榜”,孝道之乡影响力持续扩大。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启动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新增造林面积2.2万亩,完成22个森林乡村建设“清溪清丰”。投资1.8亿元,对全县所有河道进行清淤、绿化、建坝、建闸,91条河道治理工程全面完工;投资1.2亿元,整治仙庄镇、高堡乡等17个乡镇坑塘,优化了水环境。突出实施“双替代、双提升”工程,全县个行政村全部达到供气条件,户用率超过95%。完成厕改9.6万户,普及率90%,群众满意度超过95%。引入北京环卫集团,全县个行政村和县乡道路统一环卫管理,一把扫帚扫到底。深入推进“两场五园”建设,拆除危旧房屋1.2万间,建设“两场五园”处,成功打造省级“四美乡村”示范村12个、市级“四美乡村”示范村21个。筹措资金3.85亿元,连通全县16个供水厂和个单村或联村供水站,构建完善了县、乡、村三级供水网络,实现丹江水全覆盖。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党风政风监督检查等制度,切实发挥村党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化基层党组织书记群组管理,用好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