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彩桥知音的旋律
——拜读赵丹英回忆录《坎坷幸福》的评说《激励鞭策》感怀
作者朱炳初
近日收到一本从未见过的评说专集,对赵丹英《坎坷幸福》的评说《激励鞭策》,收录了35位亲友的深情点评和饱含友情的读后感,其中亦有我的万余字的感怀评论《精彩人生情意深》。当我阅毕“评说”,再次感受到一股激情与暖流涌上心头,体验到书的神奇与魅力,它正如心灵的彩桥,架构起诸多读者的思想感悟,激荡起知音的悠扬旋律,久久回荡,情趣无穷。
心灵的彩桥。俄国作家赫尔芩说过:“书籍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启迪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书籍承载着世界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自身的伟大自白。”
赵丹英回忆录就是一部启迪智慧、打动心灵的自白和学说,她把自己丰富多彩的、酸甜苦辣的、跌宕起伏的、平而不凡的人生,娓娓道来,倾情诉说,其中蕴含着诸多人生感悟与哲理,润物无声地传递给了读者,搭起了一座心灵的彩桥,让人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她的情感世界,了然她的人生轨迹,感知她的智慧,领会她的自白。
原来与赵丹英共事相处过、基本了解她的人,读了回忆录后,更深层次地知悉了许多未知的信息,透视了内在的历史。原本并不熟悉的人,读了回忆录,一下就进入了她的生活,成为了知心的朋友。正如高尔基说:“每当我拿着一本新书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种栩栩如生、会说话的美妙的东西,进入了我的生活。”“书是一种奇迹,那里边藏着作者的灵魂,打开书把这个灵魂解放出来,它就会神秘地同我交谈。”
是的,当我读着20万言的赵丹英回忆录,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人物场景时,“灵魂”解放出来了,从作者情深意切的交谈中,其思想、感情和事件一一表露无遗,让我理出了一个头绪,窥见其纯洁高雅的神态和许多人物的形象风貌,是那样的精彩精深、楚楚动人。随即“四精”跃然脑海,予以点评:精明强干赵丹英,精英荟萃众亲朋,精当绝伦黄进琪,精灵辈出冀后昆。
这四精,诠释了作者所系的作为业绩和人生轨迹,可视为精明强干;歌颂了亲人朋友的功德,堪称为楷模榜样;赞赏了终身伴侣的非凡杰出,是那样的可信可赖可佩;表露了儿女孙辈的茁壮成长,寄托着无限的希望。
在回忆录的激情诉说、深刻感悟中,受到了何谓人生百味、怎样坦然面对磨难、如何乐度人生等等启迪心智的教诲;心心相印,启示多多,获益匪浅!
知音的旋律。多年来,我总欣赏这么一句话:以书会友共奋勉。书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但赠书给知音才值,才会引起共鸣,激起波澜,奏响旋律。
从收录的35篇“评说”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读者虽然身份、年龄、阅历以及与作者的交往关系有所不同,但都是怀着一颗敬仰、钦佩、激动和亲切之心,认真阅读回忆录的,且读懂了悟出了作者呼声的含义,以及情感相融的知音韵律,这让作者深深感到:“字里行间浸透着亲友对我的理解、认可和祝福,大家鼓励、鞭策我在有生之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负时代,不负企望,不负未来,进一步发挥余热,再接再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评说”虽长短不一,表达各异,但知音的旋律是和弦合拍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有的激情满腔,侃侃而谈,旋律悠扬;有的真诚祝愿,寄予厚望,旋律舒畅;有的直抒胸臆,呼之欲出,旋律奔放;有的气势磅礴,词意深邃,旋律绕梁。
我原先曾担忧自己的点评是否真正深刻到位,当读了众多知音的评说,觉得虽评论不尽相同,但却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众口一词,那就是心声是真诚的,点赞是恰如其分的,意蕴是深邃的。有的虽文字不长,但意味深长;有的虽万语千言,但仍是意犹未尽……这就是好作品动心潮,好评论涌如潮。
如此评说,必然感动作者,故而赵丹英在前言的结语说:“我经过反复思考,决不让亲友们的金玉良言沉睡,决定结集编成小册子出版,一是作为自己永久的纪念,二是返回给亲友们,作为向亲友们的衷心感谢!”
阅览《激励鞭策》,从知音者的评说中,让我加深了对哲人名言的理解与思考:“读书让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珍惜作者馈赠给你的书籍吧!那是真诚的心声的表达,那是对你的一分尊敬的情意,她(他)是要与你交谈,给你以乐趣与才干,意义非凡,绝不可轻慢啊!我是每遇赠书,就如获至宝,必认真拜读,写出读后感,予以宣传张扬,扩大影响;假如发现有差错,就列出勘误表,连同读后感一并返回作者,以示感激与尊重。养成这一德行,终身受益,何乐而不为?
赠书他人,本是一件高尚的好事乐事,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但也并非绝对!毕竟知音可遇不可求。能对你的书由衷地表示感激感慨,那是赏心悦目、令人欣慰的,可像赵丹英那样虔诚地反馈信息、表达心声。我则是收集在下册赠书里,以谢赞赏鼓励。
当然,也有并不令人满意的现象:我赠书后,有的石沉大海、了无音信,明明标着手机号码,也不打个回复电话。有的究竟看没看一下,也不吭一声。我想,对此也不要去计较什么,耿耿于怀,毕竟人的涵养、礼仪、文学水准以及待人接物的观念有所差异。这倒可以书识人!但愿无动于衷者,变无情为有情,尊重所赠之书,让书籍真正成为心灵的彩桥,加深友谊,互勉共奋,奏响激人励志的悠扬旋律,不负时代重托,为实现人生梦想,携手奋进!
作者简介:朱炳初,男,汉族,江苏省宜兴市人,年3月出生,年7月初中毕业考入重庆炮兵学校,年7月入党,大专文化,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入伍后历任炮校学员,陆军第28军步兵84师炮兵团炮兵排长、测地排长、团政治处秘书、青年助理员(干事),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副科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干事、组织科副科长、科(处)长,年3月任北京军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室副师职研究员。年9月退休。
在读初中时就喜欢文学,炮校毕业后分配到时为福建前线的炮兵第团,时常写些通讯报道,被福州军区《解放前线》报社聘请为通讯员,因报道成绩出色,受到表彰;曾兼任团战士业余演出队队长,创作、导演、表演文艺节目,演出队参加师文艺汇演多次获头奖;调北京军区多年从事机关文书写作,退休后不甘寂寞,喜欢文学创作,曾任中国校园作家协会会员、石景山区作家协会理事、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会员。年由从化市《乡村语文报》社、解放军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14万余字散文集《青春寄语》。
年初由北京军区政治部移交到朝阳区军休十五所后,任过党支部书记、总支宣传委员,热心宣传报道工作,曾在报刊、《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