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轩
河南省清丰县按照“党建+扶贫+食用菌”工作思路,把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建成标准化园区70个、标准温棚1.2万座,年产鲜菇30万吨,培育龙丰、瑞丰等“丰”字头工厂化企业14家,打造出“清丰白灵菇”等知名品牌20个,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被评为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在起好步又有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如何既让企业和基地接受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锻炼,又能培育一批发展快、有潜力、影响大的龙头企业和基地呢?笔者认为,在整合优势资源的同时,还需注重发挥食用菌行业协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实现“小产品撬动大产业”的杠杆作用,才能更好地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落实质量意识,需要协会推动
把自给自足的农业果实变成供不应求的抢手产品,最基础的是要有质量保证。一是实行标准化,把从业人员由“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在关键标准达到国标的基础上,再制定出一些本地特色的区域标准,且实现“数字化”管控。而一系列标准的推广运用是一个专业过程,单靠一家企业或者个体户自发使用,往往会事倍功半。它需要协会分门别类地组织实施,着力培养一批“土专家”和“大工匠”。二是监督抽查,变“差不多”为“差很多”。把工业化生产流水线的要求,强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对不合格产品坚持铁面无私、严肃处理。让每个从业人员都要有“被监督、被否决、被处罚”的压力。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解剖分析,举一反三,并尽快在所有成员单位中通报检查,既避免重复发生,又能及时叫停止损。三是注重研发创新,把“清丰制造”变为“清丰创造”。协会可以结合市场新需求,组织相关企业联合攻关,实现人才、技术优势互补,提高研发成效,原料、试剂可以共同采购降低成本,促进行业整体优化提升。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或群体消费者的特殊性配方,不同包装形态或口味的调配等。
落实诚信意识,需要协会组织
一是重合同、守信用。有了好的产品,还要有良好的经营口碑。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单靠托关系、打感情牌或者拍胸脯、说大话很难做大做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产品出现意外、合同爽约掉单等问题,处理不及时就会造成违约损失,而协会能把成员单位组织在一起,并建立救援机制,则能化险为夷,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借鉴警示,治“未病”。行业协会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