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利强,自幼长在农村,因为求学和工作走出县城、走进省城,年返乡创业,年开始在清丰县阳邵乡翟固村与农户进行林下种植,年在清丰食品产业园置地建厂,开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年年底组建河南龙丰食用菌产业研究院(简称“龙丰菌研”)。
龙丰菌研是一家混合所有制的菌菇产学研机构,目前拥有3家菌菇示范性中试栽培工厂和1个阳子菌菇产业示范带(一期余栋大棚栽培基地已陆续投入使用),年设计中试生产、加工、物流配送菌种菌菇及制品、衍生品12万吨,目前直接带动脱贫户余户1余人。旗下子公司先后荣获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基地、节能减排科技创业示范企业、扶贫十面红旗单位和国家菌菇星创天地、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全国五四红旗支部等称号。
姬利强认为,中国企业已经从资源驱动阶段发展到了创新驱动的阶段,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他带领团队近5年在研、学、产、销方面进行着一系列的创新:
研
年之前,姬利强团队每年的研发投资在万元之内。~年,团队每年的研发投资达万元以上,与两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创建了1个市级创新研发平台、1个省级创新研发平台。年以来,团队每年的研发投资在万元之上,创建了4个市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4个省级创新研发平台、两个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十三五”期间,姬利强及其团队获得了近件专利授权和技术成果,参与了多个食用菌省部级标准的制定,与科技部及中科院微生物所、军事科学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20多所中国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联合攻关食用菌重大国家专项课题。
学
为了弥补当前大多数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时间长、实操能力差的不足,年年底姬利强及其团队开始组建河南先丰食用菌产业学院,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技师院校开展新的“双轨制教训”合作,学员20%的时间在自有的实训工厂和院校课堂学习理论知识,80%的时间在实训工厂和基地上实训课,学员一毕业就是合格的技术员、管培生,学习打工两不误。
无科创,无未来。姬利强及其团队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的指导精神,近几年将业务重点放在了菇农不擅长、也不容易干好的产业技术研发、菌种工厂化生产、技术指导培训以及后端产品保护价回收、销售等方面,专注做好物联网、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在食用菌产业智能设备的应用和开发,让食用菌产业链延伸、产品增值。
产
年之前,姬利强和普通农民一样,也是在大棚里种植食用菌,一年只种植一个周期,每亩产值2万~5万元。后来他带领团队对大棚进行升级改造,加装了空调,一年能种植菌菇3个周期,每亩产值15万元。年团队对大棚又进行了另外一种模式的创新改造,投资成本是空调大棚的2/3,运营成本是空调大棚的1/3,一年能种植银耳6个周期,每亩产值约29万元。年团队股东升级建造了一个日产5吨的袋栽工厂,每亩产值高达42万元。年团队又创新升级了工厂化种植,每亩达到了万元的产值。
销
年以前,团队销售的菌菇全是从基地采收包装后,经过省、市等各级批发商、超市和餐饮店供应商等环节,到消费者手中已经是3~7天之后,新鲜度下降不少。从年开始,团队创新实施了“鲜生菌菇项目”,通过自己创新研发的“菌菇智能云柜”“移动智能菇房”等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以濮阳市清丰菌菇产业集群为中心,方圆公里的城市居民可以直接到商超、社区生鲜店采蘑菇,直接到火锅店等餐饮店吃鲜活的蘑菇,实现“鲜生鲜长,新鲜到胃”,开创了中国菌菇采食新体验。
(本报记者郭明瑞通讯员文艺)
本文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