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周一,曹丽茹博士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梳理近期工作计划:细化试验任务清单,准备玉米夏播试验材料,修订完善撰写的论文……
34岁的曹丽茹博士,副研究员,是河南神农种业实验室玉米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第26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从年起,她就一直忙碌在实验室和田间,致力于玉米抗旱分子育种研究。
7年间,曹丽茹和团队克隆了系列抗旱基因,培育出多个抗旱玉米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得到迅速推广。个人曾入选年度“中原英才”计划—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省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河南省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当儿时梦想照进现实,曹丽茹很清楚,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未来仍任重而道远,“袁隆平院士、戴景瑞院士是我们的楷模,期望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肩负起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这个目标可能有点大,但确实是我的初衷和奋斗方向。”
儿时种下梦想的种子
出生于濮阳清丰县农村的曹丽茹,自幼对玉米并不陌生。她从小就帮着父亲在地里干农活,播种、施肥、收获,生活有苦也有乐。
如今成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曹丽茹坦言父亲对其影响很深,“他常常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一年都在忙忙碌碌,很辛苦很不易”。尽管儿时并不十分理解农业的重要性,但潜意识里却已埋下梦想的种子。
曹丽茹还记得,高考前夕,她看到一本招生手册上对农业类院校的介绍,顿时眼前一亮,一下子确定了前行方向。
年,曹丽茹考入河南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开始接触现代遗传学理论,系统学习育种相关知识。本科毕业后,又考入河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主攻方向为玉米株型性状的分子改良,师从著名玉米育种专家陈彦惠教授和库丽霞教授。两位导师的言传身教,尤其是对玉米育种事业的热情和坚持,对曹丽茹影响深远。
年硕士毕业后,曹丽茹顺利进入河南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也逐渐聚焦。“那几年玉米生产上常常遭遇高温干旱,加上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导致玉米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科研人员要做的事,曹丽茹就着手进行玉米抗旱耐高温方面的研究。
工作的同时,求学之路也并未中断。年起,曹丽茹在河南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年进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在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遗传育种团队继续深造。从导师国家体系玉米遗传岗位专家王振华身上,曹丽茹学到了“吃得了苦、流得了汗、耐得住寂寞、守得了初心”的育种家精神,激励着她在科研领域不断进步。
曹丽茹和团队成员在大田取样后进行性状测试
耐得住寂寞的科研之路
“简单来说,就是要找到玉米自身具有的抗旱基因,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新的种质改良与创新,从而培育出抗旱玉米新品种,抵御高温干旱造成的减产。”曹丽茹这样解释她所做的科研内容,“经常会有惊喜地发现,有点像变魔法”。
尽管听上去很高大上,但做科研的过程并不轻松。在曹丽茹记忆中,自从读硕士以来,每逢节假日,她从来没有休息过,工作之后更是经常加班到深夜,“白天做实验或者调查性状,晚上整理数据,记录在案。”日复一日,常年如此。
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考验的不只是能力,更是心态。曹丽茹认为,“现在的技术水平和科研平台都是以前不能比的,最关键的是要有面对失败挫折的勇气,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有时候科研就像游戏闯关,一关过不去就得重新来过,当试验不顺利时,无数次的重头再来,能够让人发疯,寝食难安。”曹丽茹回忆说。
曾经有一次,曹丽茹要从某个材料中克隆出一个基因,反反复复做了半年,总是卡在关键一环,中间无数次想过放弃。可转念一想,已经坚持了这么久,倘若就这么放弃也挺可惜,也许下次就成功了,于是调整心态,认真梳理总结,就这样一直做到10个多月的时候,终于有了突破,“感觉拿到了这个基因,就跟中了大奖似的。”
还有一次,曹丽茹和团队成员熬了4个通宵,提取了上万份DNA样品,开发了很多标记,一到关键步骤,就进展不下去,持续了一年多,才缩小了基因定位区间。
曹丽茹在实验室内提取DNA样品
“能经得起失败,耐得住寂寞的科研人员,才有可能成为圈内翘楚。”这是她从多位导师身上悟出的道理,也是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
随身携带“三个小本子”
对青年科研工作者而言,有了好的心态,还要有好的工作习惯和方法。
采访中,曹丽茹向记者展示了“三个小本子”,分别是工作清单本、实验数据本、文章规划本。工作清单本上,是头天晚上梳理的当天所做工作和次日需要做的工作,第二天每做完一项就画个对号,直到当天所有任务全部完成,才会下班休息。
实验数据本上,记录的是每天所做实验的进展,诸如与前一日相比有无优化、得到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等等;文章规划本上,搜集的则是日常看到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对自己做课题有启发的内容,都随手记录下来。
每隔一两周,曹丽茹总会翻看这些记录,不仅清晰地知道当前阶段所做的事情,也能从中梳理出下一阶段可以发力的方向。
从读硕士至今的十余年间,无论在实验室还是田间地头,这三个小本子总与她如影随形。这一方法常被导师推荐给其他学生。
在曹丽茹看来,科研需要创新,需要敢想敢干,更需要脚踏实地,日常这些点滴工作的梳理总结,看似是笨功夫,却也常常为科研带来新的灵感。
为“中国粮”“中国种”做贡献
多年的努力和坚持,换来的是丰硕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针对生产上高温干旱天气频发和玉米育种效率低下问题,曹丽茹挖掘和克隆了一系列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基因,并通过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获得其纯合抗旱优良遗传材料;结合抗旱关键基因,筛选创制出一批抗旱优良自交系郑、郑等,为抗旱分子育种奠定了基因资源和种质基础;利用这些自交系也培育出郑单、郑单、郑单、郑单等国审或省审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旱耐高温,兼抗多种病害的特点,在生产上得到迅速推广。
儿时的梦想,正在绽放。每当看到玉米新品种在田里长势喜人,农民因丰收而喜于言表,曹丽茹是发自内心的幸福和欣慰。
但她也很清楚,“现在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科研领域没有止境,我们要不断改良创新,才能有更大突破,进而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更好服务三农。”
在曹丽茹的规划中,今后要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和团队在玉米抗旱这个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争取做到国内领先,进而向国际水平冲刺,为保障“中国粮”、“中国种”贡献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魏文杰/文受访者供图
编辑杨阳
校对夏寒
审核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