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浓情端午
这一天
我们在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中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也在历久传诵的诗篇里
感悟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
延续多年的端午节
承载着炙热的家国情怀
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前赴后继、无畏前行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的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
境域面积达平方公里
在很长一段时间
这片土地上的居民
只有“七一勋章”获得者卓嘎
和妹妹央宗以及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
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年
政府决定将玉麦仅剩的3户人家搬到邻近条件较好的曲松
“爸啦,我们就留在这里,不要再回玉麦了。”
“我的梦里都是玉麦,那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必须回去!”
仅仅过了一个冬天,在父亲的坚持下
卓嘎和妹妹又默默跟随父亲回到了玉麦
20世纪90年代,卓嘎(右一)与家人。
“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就没人了!”
父亲的这句话
卓嘎和妹妹记了一辈子
至今,卓嘎依然记得
有一天,父亲翻箱倒柜
找出平日里做衣服用的红布和黄布
又裁又剪
当时的她在想
父亲一定是在给她和妹妹做新衣
看着父亲穿针引线
将黄布剪裁成
“看似像花又不是花的图形”
并精心地将它们缝制在长方形的红布上
姐妹俩不禁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
父亲神秘地笑着说:“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
那一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小小角落上
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那是父亲桑杰曲巴亲手缝制的国旗
后来,只要父亲走出大山
总会购买新的国旗
姐妹俩也更加深刻地明白
守护脚下的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为了守边
桑杰曲巴自年玉麦乡成立起便担任乡长
一干就是29年
年
卓嘎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
在乡长任上一干就是23年
桑杰曲巴临终前
将全乡人叫到床前交代:
“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
带着父亲的叮嘱
卓嘎、央宗两姐妹依旧带着国旗
每天行走在放牧巡边的山道上
年,玉麦乡家门口的附设幼儿园正式开学
年,玉麦小学开学
卓嘎说
“接受现代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
年,玉麦乡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
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大学毕业
并光荣地成为玉麦乡的一名公务员
央宗和儿子索朗顿珠
年,卓嘎的大女儿巴桑卓嘎大学毕业
成为了玉麦乡纽林塘村的一名乡村振兴专干
年,卓嘎的二女儿其米卓嘎也大学毕业归来
巴桑卓嘎说
“我爷爷、妈妈和姨妈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一定要更加努力,传承弘扬好爱国守边的精神。”
卓嘎(右)给女儿巴桑卓嘎讲述她为国守边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三代人接力
卓嘎、央宗和家人坚守在这里
用半个多世纪书写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壮举
界碑上的“中国红”,祖孙三代与伊犁的故事
对于多数人来说
伊犁是名副其实的远方
然而对于新疆伊犁军分区某边防部队
一名年轻的排长刘郑伊来说
因为爷爷和父亲的接续守卫
这里是她儿时寄托思念和情感的地方
也是刻进她名字的“故乡”
刘郑伊在营战术对抗考核中。
年
军校毕业的刘郑伊
追随父辈的足迹选择了这里
从此
“伊犁”这个名字变成了脚下坚守的土地
年
刘郑伊的爷爷刘水信穿上军装
从河南濮阳清丰县出发一路挺进大西北
7天7夜的路途颠簸
他“快把胆汁吐出来了”
20世纪60年代
作为首批抵达伊犁的边防军人
刘水信和战友“白手起家”建设连队
年,刘郑伊的爷爷在霍尔果斯边防连哨楼前。
一次
已成为连队指导员的刘水信
带领7名年轻战士执行老6号界碑巡逻任务
风大雪疾,他们顶着风雪,一步一个脚印翻山越岭
踉踉跄跄行至夏塔驻勤点时
雪已经大得令人难以前行
靠着随身携带的炒面
他们挨过了三四天
干粮耗尽
最终,靠着一车马料
他们煎熬地撑过了一星期后
战友带着补给来接应
他们才捡回了一条命
那天
刘水信和战友走到老6号界碑前
他们用手拂去界碑上的积雪
每个人都眼含热泪
年
戍防30年的刘水信即将转业回到河南老家
离别之际,他骑马巡逻至老6号界碑前
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对于刘郑伊来说
如果给自己的梦想之路描摹一张“地图”
爷爷的这张照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路标”
在第一次巡逻途中,刘郑伊为界碑描红。
同样在伊犁坚守了30年的
还有刘郑伊的父亲刘献伟
那一年
刘献伟和战友挺进霍尔果斯河源无人区
执行中哈边境伊犁防区勘界任务
海拔多米的雪山上
刘献伟和战友背着仪器,扛着脚架
根据地图一米一米勘探
一寸一寸测定边境线
年,刘郑伊的父亲刘献伟在霍尔果斯国门界碑。
虽是夏夜
突变的天气让气温骤然下降
刘献伟和战友穿得单薄
只得临时躲在一个山洞里
恶劣天气持续了整整5天
直升机无法飞进来
他们靠仅剩的干粮坚持
直到天气好转
刘献伟才和战友们按原路走出无人区
一周后
刘献伟和战友一行10人
再次搭乘直升机
将界碑、沙石、钢筋、水泥等物资
运送到上次勘察好的界标点上
6岁的刘郑伊与父亲一起骑军马。为了不让光滑平整的花岗岩界碑有任何“闪失”
下了直升机
刘献伟脱下军大衣将界碑包裹严实
和战友们一起抬着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立碑点……
就在他们为刚刚立起的界碑
灌注完混凝土准备收工时
天空突然电闪雷鸣
豆大的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
刘献伟和战友二话不说再次脱下大衣
用树枝支撑起大衣
盖在刚灌注完成的混凝土基座上
“不管什么情况,也不能让雹子砸了界碑……”
这座界碑
就是至今仍屹立于中哈边境的号界碑
让刘献伟没想到的是
刘郑伊读军校时
就瞒着他递交了“赴边申请书”
直到女儿分配到新疆军区的消息传来
他和妻子才知道女儿的选择
号界碑旁,刘郑伊与“同龄”界碑合影。多年后
刘郑伊带队巡逻到父亲曾走过的边境线上
不仅是这座界碑
连同父亲当年勘界立起的14座界碑
在她心里都是一样的亲切而神圣……
年幼的刘郑伊曾和父亲一起走上边防线
用手抚摸界碑上红彤彤的“中国”
爷爷那件被碎石划破的旧军装
对她而言,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戍边史”
而她的故事
也是家中祖孙三代与伊犁的故事
为了军人的使命和职责他们接续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年每个人的故事里,都有界碑
都有界碑上那一抹难忘的“中国红”
续写华坪女高精神,她们坚定奔赴军营
年秋天
通达傈僳族乡女孩丁王英应征入伍
这名从高山深谷中走出来的女孩
毕业于“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创办的
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
也是通达傈僳族乡
近20年来第一位女兵
她说
女高的精神和张老师的教导
一直影响着自己
丁王英从小就有当兵的梦想
“每当看到阅兵时解放军在天安门前走过,
当看到在大灾大难来临时
他们奋不顾身的身影,
我就会想长大后我也要当兵!”
年7月
丁王英从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毕业
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普洱校区)
正是在女高刻苦学习的经历
让她坚定了参军入伍的决心
“当兵是去保家卫国,是要吃苦的
所以我在报名时直接选择
边远艰苦地区这个服役意向。”
聊到女高生活
丁王英说,从初入女高到现在
一步步走来少不了张桂梅老师的教导
“张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自立自强,
我很幸运我的一生中能遇到张老师,
如果没有遇到她
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我。”
丁王英在役前训练中练习敬礼。
役前教育训练中,丁王英认真刻苦
每个队列动作都完成得一丝不苟
在三公里跑步训练时
凭借良好的体能和不服输的精神
一直居于队伍前列
步入军营后
在西藏军区新兵旅组织的
“雪域雏鹰·巅峰”群众性练兵
创破纪录活动竞赛中
丁王英徒手手榴弹立姿投远36.4米
全副武装手榴弹立姿投远31.34米
勇夺两个课目桂冠
获得战友们一阵喝彩
同样选择踏入军营的
还有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年毕业生李世漪
年秋季征兵报名开始
她以宝鸡文理学院
本科毕业生的身份报名参军
并以综合考评第一的好成绩应征入伍
李世漪在宝鸡新兵训练基地。周淑丽摄
李世漪回忆
张桂梅老师除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重视
对思想工作也抓得特别紧
让师生始终牢记爱党、爱国、拥军
学校里经常会播放一些红色影片、教唱红色歌曲
“是张老师让我心中有了信仰。”
在张桂梅老师的影响下
李世漪对人生的追求从高中时就有了方向和目标
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
或者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
李世漪在宝鸡新兵训练基地。周淑丽摄
记得上高二时
有一位当兵的学姐穿着军装回到学校
张老师专门让这位学姐给师妹们分享军营故事
那时张老师看着学姐满眼欣慰和自豪
而李世漪也是从那时有了走入军营的梦想
幸运的是,这个梦想如今终于实现了
女高校训和女高精神的背后
是张桂梅“九死亦无悔”的坚持
是大山女孩们的倔强与坚韧
是她们甘愿为社会和家国
奉献青春的无私与伟大!
粒粒香米,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民族精神
片片粽叶,裹满了代代传承的家国情怀
它是穿越时空的力量
让我们在前辈们言传身教中
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坚定地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