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97公里的长度,千年的故事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之曰“卫河”,一直沿用。

通常所指的卫河,源头一支自辉县市苏门山麓流出,一支自博爱县的皂角树村流出,两支流在新乡县合河村西汇合,在新乡汇聚几个小支流后过卫辉、浚县,在浚县南端新镇坊头村接纳淇河之水,然后经滑县道口再过浚县。自浚县流至汤阴,汤阴河汇入后流经内黄,洹河在内黄汇入卫河,卫河再经清丰、南乐进入河北省的魏县,然后在定陶接纳漳河之水,于山东省临清汇入南北运河,运河流至天津汇入海河,海河东去流入渤海。

来源于百度百科

卫河起源

历史上由于黄河的向东向南改道,加上河床的抬高,太行山南段东麓流出的大小河流再不能直接进入黄河,于是开始汇集归并起来,沿着低洼的地势向北流去,所流经的地方均在周代的卫国境内,于是便有了卫水。卫水的形状像一把梳子,太行山中流出的大小河流成为支流,各支流像是梳子的齿,梳子头南背东,梳子把在河北省境内。

公元年的隋大业元年,隋炀帝杨广发动数百万民工开挖大运河,拓宽开深山阳渎,又开通永济渠,连结洛河、黄河、汴河、泗水达于淮河。大业六年,拓宽加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卫水,卫水也被称为永济渠,经临清转天津,全线沟通,长约千米。

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后,自公元年起,先后挖通济州河、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终于成就了今运河的前身。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杭州,故又叫京杭运河。

胖洪拍摄:滑县境内的卫河

运河分为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四个部分。运河的开挖,给南北水运带来很大的便利,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我们中华民族水运史上的重要篇章。当时江淮以南的役夫和船只以及漕运、兵甲、武器、兵士等都是通过永济渠运往涿郡。

明、清时代沁水断流,永济渠主要水源依靠百泉,因其流经的地方多在春秋时的卫国,所以改称卫河。清末民初,卫河水中“帆墙林立”,往来于滑县道口、天津间的货船达余只,船民有人。清光绪三十年(年)后,由于道清、京汉铁路通车,卫河航运受到影响,水运事业日渐萧条。年日军侵占后,卫河航运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清丰县与卫河

卫河从内黄县流入清丰县境(阳邵乡),长9.7公里,控流面积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5%。

虽然卫河在清丰县境内仅9.7公里,却也留下了许多故事。

胖洪拍摄于清丰叠翠园:卫水秋风

在县西北四十里留固村西,临近卫水,地润气爽,秋风徐来,水波荡漾,慢来白帆映空,惊起鸥鹭鸣飞。更兼禾黍将熟,仰俯成波,金光闪烁,犹为可观。明朝息县县令侯邦镇《卫水秋风》诗曰:环城襟带日东流,水上风行唤晚秋。鸥鹭自来还自去,一声渔唱满汀州。卫水秋风成为古清丰的八景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曾设卫河县。年3月,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划清丰县之西南部和内黄县之东南部置顿丘县,划清丰县之西北部及南乐县之西部、内黄县之东北部置卫河县(含清丰县3个区、南乐县2个区,内黄县1个区),原清丰县之东部仍为清丰县。年9月,中央撤销冀鲁豫边区后,撤销卫河县,其境域分别并入清丰县、内黄河和南乐县3县。

胖洪拍摄于清丰叠翠园:卫水秋风

卫河县是敌人“强化治安”的试验区,斗争形势十分残酷。在抗日战争中,日军在卫河县制造了多起血案年3月13日,八路军某部在反击日伪扫荡时,在卫河县东纪庄村北与敌人展开激战,有5名战士英勇牺牲;年9月,卫河县县委书记马天胜去赵庄召开会议,遭到日伪军突然袭击,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2月,民一团团长万连友率两个连,进入卫河县配合新兵连开展活动,遭到日伪军余人包围,在突围中万连友团长手提机枪冲锋在前,不幸中弹牺牲,牺牲时年仅27岁;年4月12日(农历3月8日),日伪军大队人马开进梁村,他们烧杀抢掠,抓走了48名县区干部和群众,枪杀了村长马秋阁,制造了梁村“三·八”惨案;年10月,卫河县县长刘法尧等3人在大流北岳庄,遭到敌人突然袭击,转移中壮烈牺牲。这样,卫河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其书记与县长就先后遇难。

清丰县大屯乡大屯集村,留有卫河县烈士陵园,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建于年,占地面积约平方米,陵园松柏吐翠,庄严肃穆。院门内华表左右峙立,上镌挽联,东为建烈士陵园记事碑,西为冀鲁豫日报记者柳朝琦烈士纪念碑(年立)。园中建“碧血亭”,亭北建烈士祠,廊下立烈士题名碑2方,镌名烈士籍贯、姓名、职务。祠后为烈士墓地,周围砖墙环护,墓地中央建烈士公墓一座,前立“卫河县抗战殉国烈士公墓”碑,两侧建58名烈士墓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