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乐进明明只符合1条线索,为什么好多人要猜 [复制链接]

1#

昨天的谜面稍微有点难度,所以评论区再一次出现众多答案。可是乐进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确实让人很惊讶。因为以下5条线索,他能够符合的只有1条。

1、他是今河南人。

乐进是阳平卫国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市清丰县人氏,这一条他是符合的。但说实话,作为长期的中原腹地,不要说三国时期了,纵观整个中华历史,想要从河南找到一大溜名人都是常事。所以这第一条,实际上只不过是根据答案人物倒推出来的,不具备太大的参考意义。

2、他少年孤苦无依。

少年孤苦无依这一条,就算是猜邓艾都可以勉强说蹭个边,毕竟他的父亲早亡,和母亲相依为命。但乐进在正史的记载中,可是一点这方面的内容都没有的。根据《三国志》的描述,他一出场便是以有胆烈跟随了曹操,从此南征北战立功无数。所以在无法证明他是符合这一条的。

3、他的姓很少见。

乐姓不算多见倒也说得过去,但很少见就不对了。乐姓在年的统计中人口约24万,排名位,在姓氏过万的中华姓氏中,这属于相当靠前了。因此,乐姓被归到了常见姓氏中。

4、他淡泊名利。

提到淡泊名利,很多人第一反应差不多也会是武侯诸葛亮了。他那句充满哲理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仅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也成为训诫后人的良言。而乐进虽然说不上是个追名逐利的人,但同样没有任何记载证明他是淡泊名利的。所以这一点同样不符。

5、他与一个三国时期著名的贬义成语有一些联系。

其实最后这一条可以成为很多人突破的关键点。三国时期的成语不少,或是出于史书或是出于演义,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吴下阿蒙、望梅止渴、手不释卷、兵贵神速”等等,其中称得上是贬义的其实不算多,路人皆知和乐不思蜀应该是很多人优先想到的。前一个与司马昭、曹髦有关,后一个则与刘禅、司马昭有关。但能和乐进产生关联的成语实在想不起来,也就“容貌短小”这个词语是形容他的,但不是贬义,只不过是真实描述而已。

所以,有很多人基于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猜到了郤正。他是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和孟达投靠了曹魏,撇下他们母子,但他的母亲又很快改嫁,所以他变成了孤苦无依的可怜虫。但郤正安贫乐道,一心向学,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善于写文章被蜀汉朝廷征辟为官。他曾写《释讥》,阐述了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在乐不思蜀一事中,知道刘禅丢了人的郤正第一时间前去求见,劝后主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悲戚地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谁曾想,刘禅演技不(精)精(湛),一下子就让司马昭看出了破绽,笑问他:“这怎么那么像郤正说的话呢?”刘禅大惊回道:“确实如至尊所言。”左右哈哈大笑。就凭这一出戏,刘禅不拿个影帝都亏得慌,这是深得父亲“青梅煮酒糟雷惊”的表演精髓啊。

往期推荐:14位改过名字的三国人物,能想到一半都是高手,不信就来挑战一下

关羽看不起马超和黄忠,却为何对赵云没意见?真实的答案并不简单

文章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立即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