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县行*服务大厅内,濮阳县惠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为村民办理“两权”抵押贷款手续。王天钦摄(中经视觉)
河南省濮阳市千里牧业有限公司员工在收割构树树叶。王天钦摄(中经视觉)
自年8月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村“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以来,濮阳市濮阳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有效盘活了农户手中的不动产,充分发挥农村产权证书作用,切实解决了农户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10月12日,秋高气爽,行走在位于*河滩区的河南省濮阳县梨园乡,放眼望去,满眼绿色。记者见到了正在地头与工人一起收割构树叶、打青贮包的濮阳市千里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邱绪明。“年流转土地种植了多亩构树,每亩纯效益在元左右。年7月份,正为购买收割设备缺少资金发愁时,濮阳县*府控股的惠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动找到我,用多亩流转土地的经营权和构树所有权做抵押,从申请、评估到放款,整个过程不到10天时间,万元贷款就打到了公司账户,年利率7.35%。有*府的大力支持,我相信公司的业务一定会蒸蒸日上!”邱绪明说。
完善交易市场
濮阳市濮阳县有农村人口万、耕地万亩,自年8月被河南省*府确定为全省农村“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以来,濮阳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有效盘活了农户手中的不动产,充分发挥了农村产权证书的作用,切实解决了农户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濮阳县首先完成“两权”确权,对个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给予颁证,共发放经营权证书20余万本,农村土地流转颁证本,发放宅基地证书18万本,林权确权颁证86本、1.7万亩,发放房屋产权证10万余本,水利产权证本。
同时,由濮阳县财*出资万元,社会融资万元,成立由县*府控股的濮阳县惠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银行和贷款对象之间的融资平台,主要负责对全县贷款对象进行筛选、调查、担保和监督。贷款农户由惠民公司担保后,无需再找担保人或其他抵押物,可直接向银行贷款。贷款权证范围除适用“两权”外,还适用林权和土地流转经营权。
濮阳县*府还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免费为贷款对象进行科学评估。建立了濮阳县农村产权交易网,登记、发布全县土地流转、林权、房屋产权等供求信息。引进北京神州土地公司,负责产生和管理各种产权经纪人,通过产权经纪人,推动全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营及发展。为让群众少跑路,加快办事效率,濮阳县还建立了“两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设置农业、国土、房产、银行等多个窗口,并增设个人征信自助查询机,在20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窗口,实现产权交易“一站式”服务。
降低放款风险
为降低放款风险,濮阳县除了完善贷款审查机制外,还建立了风险补偿、风险保障、保险参与三大机制。从年起,连续4年每年由县财*出资万元,作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用于抵押物处置期间农户基本住房等权益保障及金融机构贷款风险补偿。出台《濮阳县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对不能偿还贷款的农户,在保证其承包权和基本住房权益的前提下,依法处置抵押物。同时,引进阳光保险参与“两权”抵押贷款工作,出现不良资产后,由保险公司承担60%,极大地降低了*府和金融机构发放“两权”抵押贷款的风险。
截至目前,濮阳市已建成7个县级、87个乡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等全部纳入,累计发布信息条。全市已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笔、金额万元。其中,清丰县已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笔、金额万元;台前县农商行推出农村家庭贷款“合家好”,农民持土地经营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林权证等农村产权证便可获得银行授信贷款,已经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笔8.26亿元。其中农村社区住房贷款笔万元,林权贷款9笔万元,农村宅基地贷款笔4亿多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贷款笔3.58亿元。
盘活村集体资产
年5月,濮阳县以脱贫摘帽后巩固脱贫成果为出发点,在“两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贷款新思路,以渠村乡大闵城村为试点探索盘活村集体资产,构建发展集体经济的“大闵城”模式。
大闵城村通过对村集体资产如坑塘、机井、村室等清产核资,进行股权量化,实现了全体村民入股,人人都是股东,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村里成立了集体性质的公司,由公司作为贷款主体并负责经营和管理,按现代企业形式管理,成立董事会,由董事会负责对村内集体经济发展方向、项目、聘请职业经理、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实现集体经济决策的民主化、收益的最大化、发展的科学化;成立监事会,由监事会负责监督财务运行、监管项目发展成效等,杜绝集体经济“跑冒滴漏”,确保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通过对大闵城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评估该村集体资产万元;以其抵押,从银行贷款90万元,流转土地亩,引导村民种植脱*红薯,建起粉条厂,壮大了村集体资产。通过对粉条厂二次评估,再次贷款80万元。现在,该村脱*红薯种植面积已达多亩,每亩产值达1.2万元。实现了村集体资产贷款从无到有的拓展,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经济日报记者王伟通讯员翟道峰)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