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们饭桌上常见的菜品种类,菌菇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被视为“菜中之王”。据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省作为食用菌种植大省、资源大省,已经连续18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但仅仅依靠卖原料,只做初级农产品,食用菌行业就难以实现转型升级。河南大学的一个团队就瞄准了这一需求,他们致力于通过研发创新,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和瓶颈,为河南食用菌产业发展找到“下一个出口”,这就是河南大学药学院教授康文艺带领的河南大学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团队。
河南大学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实验室一角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在年9月获批建设,年正式揭牌运行。研究中心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上市后再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大学药学院康文艺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该中心是中原地区唯一一家围绕食用菌应用和产业化,促进食用菌产业精深化发展,推动食用菌生产、产品加工和功能性食品研发快速发展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自成立以来,中心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的交流,依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不断深化在食用菌等药食两用资源的研发领域的研究。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团队的研发工作,主要是了解食用菌中哪个成分具有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效果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研究清楚这些后,再和生产企业对接进行深加工,把食用菌加工成产品,从而增加附加值,“比如,一斤香菇可能只卖15元,但通过深加工和提炼之后,利润空间就会大幅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在河南大学药学院的实验室里,在一排排的仪器旁边,康文艺带领着他的团队持续潜心研究。为了加速团队成员的成长,让学生的研究观念更加超前,中心还把国际化贯穿研究全程。目前,中心已经引进新西兰的两个院士、美国的两个拔尖人才,在其他国家也引进了卓越人才,让他们给学生授课。同时,也外派团队成员去交流学习,团队中的马常阳就曾在年去美国访学一年,马常阳表示:“在康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都快速成长,希望为河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献上自己的力量。”
过去的一年,团队发表SCI论文25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科技部高级外专项目和河南省创新引智基地各1项,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此外,由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外近3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的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揭牌运行,顺利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的验收。一项又一项的成果见证了康文艺和他的团队的付出。
“基础研究要做好,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也要做好,两者相互支持,为地方经济建设蓄力。”康文艺介绍说。目前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和河南清丰县的龙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申请项目,“目前在金针菇研究领域内做得最专业,围绕金针菇研发已经问世了两个产品,其中一个是能够通肠润便的产品。”在产业链的下游,团队与漯河的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为企业解决难题,进行技术转化。此外,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委托,团队积极进行灵芝孢子粉和螺旋藻原料研究。年3月,由团队起草的破壁灵芝孢子粉和螺旋藻保健产品原料目录公布实施后,已经有78个企业备案,生产产值近亿元,效益可观。
“下一步,我们要打造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创新高地,成为行业先行者和引领者。”康文艺说。未来,团队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高昂的斗志、更奋进的姿态、更有力的干劲继续踏实推进人才战略和产业战略,加快技术升级和人才引培,助力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服务河南省产业和国家建设事业发展,为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创新高地建设不懈努力。
原素材来源:河南日报、食品科学杂志官微、河南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