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丰金堤ldquo黄河文化园rdq [复制链接]

1#

清丰金堤“*河文化园”历史探源

——————作者:赵健刚

年2月3日是农历辛丑年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立春,在这一天,清丰县城西坐落在南北横亘的*河金堤之上的“*河文化园”正式开园。这是一组仿古建筑,从远处看这组建筑,灰瓦粉墙,屋脊高耸,高低错落,蔚为壮观。深入其中,仔细品味,方觉庭院之中朴素而不失雍容,新鲜而不失厚重。之所以在这里建设“*河文化园”,是因为此处不仅汇聚了数千年的*河文化积淀,而且还是清丰县厚重人文历史荟萃的胜地。

———*河文化园

清丰金堤*河文化园所处的位置原来是老爷庙,由于位居高地,地势开阔,东西两边地势较低,再加上紧邻县城、历史悠久,有千年古井、六百岁古槐、清丰八景之一“金堤回澜”、“清明古庙会”等遗迹,古堤、古庙、古树、古井、古景、古会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清丰县境少有的人文荟聚之地。况且,最初的老爷庙就是祭祀河神的庙宇。如果想了解清丰金堤*河文化园的前世今生,还得从金堤说起:

一、金堤

说起这道金堤,历代方志碑刻资料多有记述,民间传说也多有提及。

明嘉靖《清丰县志》记载:“金堤,在清丰南四十五里。按《地理沿革》云:金堤上接清丰,下入南乐县界。又在德清废城东南五里。所谓德清*,即旧之顿丘镇也。又《汉书》:金堤,古堰也,成帝时,王延世运土以塞河决,自金堤而增筑之。堤上有金堤驿、秦女楼、金堤关。”

这段记载可分两部分理解,一是清丰金堤和“南四十五里”之金堤为同一道堤,贯穿清丰县境至南乐界。德清废城之说,意在证明金堤过清丰县境。第二部分引《汉书》,讲述了王延世的故事。

王延世,西汉犍为资中人(今四川资阳),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治*水利专家,汉成帝时任河堤使者。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天降滂沱大雨,连续10余日,洪峰骤起,恣肆暴戾,直摧馆陶、东郡、金堤一带。堤埂崩溃,致使东郡、平原、千乘、济南4郡32县被淹,包括顿丘县,清丰县境受灾严重。最深处积水2丈余,受灾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摧毁官庐、民房近4万间,10多万人流离失所,人畜伤亡惨重。王延世亲临现场勘察,找出症结,毅然决定在馆陶、金堤垒石塞流。又制成长4丈、大9围的竹笼,中盛小石,由两船夹载沉下,再以泥石为障。王延世带领*民昼夜操劳,奋战36天,河堤始成,终于在公元前28年3月初堵住了决口。4月,为纪念这次治河之功,汉成帝改“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封王延世关内侯,赐金百斤。王延世所修之金堤,即过清丰县境之金堤。

对于这道*河金堤,年《清丰县志》总结了后世学者的研究成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年),*河自宿胥口(今浚县境)决口,经今之清丰、内*、大名辗转北去。至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方改道干涸,该河道史称‘故渎’……清丰县城西之金提,系秦汉时期的*河故堤。据《河南武陟至河北馆*河故道考察报告》所记:“早在春秋战国时,*河下游已开始修筑堤防,秦汉时堤防已相当完整……清丰境内之金堤为故*河右堤之一段。”明正德《大名府志·山川》记载:“清丰县有金堤,在县西三里,南入开州,北入南乐。”清丰、南乐之金堤和原阳之磁固堤、延津之新丰堤、濮阳、滑县间之瓠子堤以及山东、冠县、河北馆陶之汉堤原是一道,现在虽已残破,但大体上还保存着西汉时期的平面布局。

周定王五年那次*河决堤改道是大禹治水之后中国历史上文字记载最早的*河改道,而清丰金堤至少可以追溯到那次改道事件甚至更久远,所以,清丰金堤应该是我国最早的*河堤防工程遗迹。

据濮阳学者田聚常先生考证,这道堤是“鲧堤”,也就是大禹的父亲治水留下的遗迹。田聚常先生发现,在濮阳市华龙区的东白仓村,老百姓历来称之为“鲧堤”。清咸丰《大名府志》记:“(鲧堤)自滑县过州境入清丰西五里即古堤堰。”清光绪《开州(濮阳古称)志》载:“鲧堤在州西十里。《寰宇记》:‘在临河县西十五里。自黎阳(浚县)入界,鲧治水所筑。’”又载,宋司马光曾作《鲧堤》诗一首:“东郡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看来,宋代司马光在东郡(治所在濮阳)还见到过百里远的鲧堤。《内*县志》中,也有”县东有鲧堤”的记载。

不仅如此,田聚常先生还考证,鲧禹治水的地点就在清丰、濮阳一带。从历史记载来看,鲧禹治理的是同一次水患,这次水患发生在哪里呢?《吕氏春秋》记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髙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大禹是在孟门以下的平原地带治理洪水的。《史记·河渠书》记载:“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认为治水的地方在大伾山一带。当代学者沈长云先生认为孟门和大伾异名同地,都是指今浚县大伾山。由此可知,帝尧时期的*河水自浚县大伾山往东流,由山区忽然落到平原之上,经滑县、内*直冲濮阳,受到清丰濮阳以东高地的阻挡,在今浚县大伾山以东清丰、濮阳、内*、滑县一带潴留,淹为泽国。这一带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人员密居,河水至此,为害严重,亟需治理。

那么,鲧在清丰濮阳一带如何治理洪水的呢?众所周知,采取了围堵的办法。《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尚书·洪范》曰:“鲧堙洪水。”“垔”的意思是”*土高原”、”江河源头”。”土”当然指泥土。“土”与“垔”联合起来表示“把土堆在源头上以消灭水流”,所以“堙”的意思就是堵塞(源头)。“堙”也作“陻”,《孔传》解释为“塞”。用什么材料去堵塞洪水呢?——“息壤”,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的土壤。在*河三角洲的上游一般都是淤积的粗质砂,如果取这种土去筑堤挡水,极易坍塌。“息”字原意是呼吸、出气的意思,也有不停滋生之意,“息壤”就是自己能不断长大的土壤。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就叫《息壤考》,认为“息壤”是一种遇水膨胀的黏土。这种土在工程方面叫做膨胀土,因为土中含有蒙脱石等矿物,遇水就膨胀。这种土在京广铁路线西侧山区与平原交界处有广泛分布(廖世文《膨胀土与铁路工程》)。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也大量使用这种土。《淮南子·坠形》记载:“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山名。”“堙”为“西”“土”,反映了鲧禹从西边取土治水的事实,也证明了鲧禹治水的区域在河北平原南部清丰濮阳一带区域。

《汉书·沟洫志》记载:“内*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以堤,盖鲧所筑,以捍孟门者也。”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程子曰:‘今河北有鲧堤。’”清光绪《开州志》载:“鲧堤在州西十里。”清光绪《内*县志》载:“鲧堤高一丈六尺,厚二丈五尺。”《大名府志》和《河南省志》亦有相同的记载。现在南北贯穿濮阳、清丰、南乐的金堤,据传就是在鲧堤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北宋时期司马光曾在清丰濮阳一带登上鲧堤,留诗一首,名曰《鲧堤》:“东郡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甚至在年日本人侵华期间勘测的中国地图上,濮阳清丰一带也有鲧堤的记录。

由此可见,清丰金堤最远可追溯到上古传说时代的鲧禹治水,至少可以确认的时间是周定王五年,以后*河仍然是历代北方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所以历朝历代都进行了加固。

战国时期,中原北部和东部分属于魏、韩、宋、卫、赵等诸侯国,韩赵魏诸国皆濒临*河。魏国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清丰县境部分属魏国管辖,清丰在魏国北境,当时的魏国也面临着修堤治水的任务。战国初期的魏国有一位高人,叫白圭,据说是洛阳人。此人非常聪明,据说曾得到*谷子的真传,《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不仅如此,他还是治水专家。他善于筑堤,并且勘查细致、要求严格,纵然发现像蚁穴一样的小洞,他也要立即让人填补好,不让它漏水,以免小洞逐渐扩大、决口,造成大灾害。《韩非子·喻老篇》载:“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白圭任魏相期间,魏国没有闹过水灾,因此深得魏国国君的信任,他也因此非常自负。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白圭见到他,自我吹嘘说:“我的治水本领已经超过大禹了!”孟子是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当场驳斥他说:“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孟子·告子下》)也就是说,大禹治水是把四海当作大水沟,顺着水性疏导,结果洪水都流进大海,与己有利,与人无害。如今你把邻国当作大水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去,与己有利,与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因此,这道金堤就产生了两个成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以邻为壑。

对于这道金堤,清丰县境后来出土的唐代和魏晋时期的墓志都有记载。

————濮阳的*河

年,在县西北五里今大屯乡枣格村发现的晋天福四年(年)张鄴墓志记载:“晋天福四年(年)后十三年广顺元年,葬于澶州顿丘县千秋乡赵楼村平原里,东至金堤一里,西至沙河七里,南至旧城十里,北至德清十里。”同时期在旧城村出土的张景墓志载:“葬于澶州西南约二里千秋乡*沟里孟松村。”“东枕金堤,西至千秋泊,南至故城,北接骆楼。”1年《清丰县志稿》据以上两志推定:“金堤应筑于千年以前”。

年在今城关镇孙庄村东发现的元和六年(年)柳信墓志载:“东接古河,西临广陌,前望澶泉之邑,后连横路通堤,”年,在古城乡西佛殿村西南一百米处出土景福元年()张夫人墓志载:“东近长堤,西接砂河,南瞻大伾,北煨岗附。”

绘制于民国四年(年)的《清丰县四至全景一览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的清丰金堤自后游子庄和马庄中间向北到县城附近,经现在的金堤老爷庙段往北到乔营东佛殿西青石磙东,南北横贯县境。

目前,在今清丰县大屯乡*营村西北仍有一段金堤遗迹,上面野枣荒树遍布,獾狸洞穴累累,夯土痕迹随处可见。

————清丰县清丰亭

二、古槐

在清丰金堤之上、老爷庙前有一古槐,被命名为“濮阳市古树名木”。据有关部门测定,此古槐已逾岁。据传说,这是第三代古槐,相传曹操曾在第一代古槐之上拴过马。

当然这是一个传说,没有文字记录。但是,东汉末年,顿丘以及清丰县境是曹操的根据地,这是无可争辩的史实。顿丘令是曹操第一次主持地方综合*务,是其*治生涯的真正开端。后来,曹操担任东郡太守以后,清丰县境又属他的管辖范围。他在这里设埋伏,打败了匈奴和黑山*,取得了东武阳之战,这是他第一次使用*事计谋并且取得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讲,顿丘也是曹操*事生涯的起点。在曹操崛起过程中,顿丘附近的卫国县人乐进在其麾下为将,南征北讨,战功无数,死后从祀曹操庙庭。曹操晚年还心系顿丘,推荐名士胡质担任顿丘县令。当时,金堤已横亘于此,曹操往来之中,于此拴马,也非空穴来风。

由于这棵槐树很古老,人们就把它神化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这棵古槐树的树洞里曾经住着一个大蟒,这个蟒有多粗呢?跟过去的拖车一样粗。有多长呢?据说,这条大蟒身子卷在大槐树往南伸出的粗树枝上,头可以伸进下面的古井里喝水。

老爷庙西边一百多米路南有一处火星庙(尊称“炎帝庙”),在现在的金桥商业街北口东侧,坐南朝北,里面供奉的是火星爷,尊称“炎帝”。每年春节玩龙灯的,事先都要到这里拜谒,以防龙灯着火。过去这处庙宇面积很大,明洪武年间,在这里建筑了县城规模最大的戏楼,高约25米,为歇山重檐式结构,建筑宏伟,蔚为壮观。共有三层,下面一层是舞台,高约3米,台口阔约14米,深约6米,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据传两边的对联是康熙皇帝亲笔。并且有一个大广场,当时全县很多群众集会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比如早在年6月清丰县欢迎北伐*的*民联欢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回过头来再说火神爷,火神爷红胡子红眉毛脾气很大。老爷庙古槐树上的巨蟒经常偷吃火星爷的贡品,脾气暴躁的火星爷,一怒之下把这条巨蟒烧跑了。后来,有一个清丰人到泰山去烧香,见到一个老者,这位老者听说此人从清丰来,就问起清丰西关老爷庙的情况,问这个人是否知道老爷庙的巨蟒,这人说知道,老者问见过么?这人说没有见过,老者说:“我就是那条巨蟒。”这人不信,于是老者就变回巨蟒形状,吓的这个清丰人落荒而逃。这样人们才知道,这条巨蟒跑到了泰山。山门的右前方有两棵槐树,前面的是国槐,和东边的古槐树是一个品种,这个槐树约有百年历史。后边槐树是接槐花的“洋槐树”,树龄更短一些。

————*河文化园

一、老爷庙的历史变迁

1、吕时中创修河神庙

说起清丰金堤老爷庙,首先得先说一个人,他就是明代乡贤吕时中,因为其曾任户部右侍郎,故邑人尊称吕侍郎。吕时中,字以道,号潭西、玉窗,明朝清丰人,明世宗嘉靖辛丑(1541年)进士,历任陕西参*、山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河南左布*、詹事、府尹、甘肃关西道左参*、户部右侍郎等官职。他不畏权贵,为官清正,任户部右侍郎时,曾弹劾光禄提督宋大珰,使宋获罪7年。在任期间,吕时中上疏百余次,均入史册。后来,朝廷将他提升为少司徒(从二品),遭到反对派的诽谤,于是中年的吕时中辞官回归故里。弃官回乡后,吕时中作为著名的乡贤,主持了子路墓祠的重修、张清丰孝子祠的创立、清丰八景的评选以及修桥、建祠、兴学等社会教化设施的建设。吕时中著有《潭西文集》17卷,据传现存台湾。吕时中家住清丰县城内今西后街,在县城以西霍家疃(今韩村乡吕家楼村)置地,辟建花园一座以供消遣,所以,他经常出县城西门过金堤,到花园中去。在新出土的道光十一年的《重修玄帝祠》碑刻记载中说,因为此地两边邻水,而玄帝“主水德以造化万物也”,而吕时中“爱其地之静,而立以祠宇,读书者多就之”。

据明代诗人、翰林院检讨谢少南为吕时中父母撰写的墓志铭记载:“清丰之西,抱漳河余委,故绝大堤。岁久率玩易视之,间取土治垣屋。君一日过焉,讶曰:‘脱河涨由堤破处浸灌城邑,居人不同鱼龙游乎!’又念常人无前识,骤语未见之害,必讙咻侮笑。乃捐资,即取土处立庙,祀河神。己乃无敢取土者。”(《明故吕府君一元同配闫氏合葬墓志铭》)

(明嘉靖《清丰县志》的相关记载)

吕时中怕人为毁堤如遇大水殃及县城,在*河古堤之上立庙,祭祀河神,无疑是合情合理的明智之举,也是造福后人的善德善行。由此可知,金堤老爷庙最初是吕时中为了防止人们金堤取土而建立的河神庙。

2、河神庙怎么变成了“老爷庙”?

*河自古以来,大多是以“害河”的形象出现的。由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原因,*河下游的濮阳清丰一带河患尤甚。元至大三年(年)十一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司就曾说:“大抵*河伏槽之时,水势似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自孟津以东,土性疏薄,兼带沙卤,又失导泄之方,崩溃决溢可翘足而待。”(《元史·河渠志二·*河》)明景泰六年(年)到张秋治理决口的徐有贞曾说:“河自雍而豫,出险固而之夷斥。其水之势既肆,又由豫而兖,土益疏,水益肆。”(《敕修河道工完之碑》)明代著名治*专家潘季驯也曾说:“*河防御甚难,而中州为尤难。”可见濮阳清丰一带自古就是*河治理的难点,水患也是这一带人们挥之不去的阴影,从而也印证了吕时中的担忧。

*河无束无羁,奔流肆虐,带来了严重灾害,给人们心中留下巨大的阴影。况且,*河水缓时看似安澜,水涨时瞬间猛涨,变幻莫测。列宁说:“恐惧创造了神。”在人们认识水平和治河技术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巨大的既然灾害增加了*河几分神秘和灵性,从而使人们产生了普遍的膜拜心理,河神崇拜应运而生。甚至,祭祀河神活动成为*河治理的组成部分。

随着*河水患日益严重,至少从唐朝开始,就从朝廷层面开始对河神进行加封。如唐天宝六年(年),唐玄宗封河渎之神为“灵源公”。清丰县南部原来有“显圣灵源公庙”,当时属顿丘管辖,宋真宗曾在封禅泰山的过程中,路过顿丘,拜谒此庙。明嘉靖《清丰县志》记载:“显圣灵源公庙,祥符元年(年)真宗幸庙酌奠,以顿丘令为庙令。又命学士晁迥为碑,赐此封。”在*河水患泛滥地区,河神庙普遍存在。

河神虽然得到朝廷和民众的广泛尊敬,但是在河神崇拜过程中,存在紊乱的现象。其实中国历史上的河渎祭祀由来已久,是上古自然崇拜观念的延续,四渎祭祀体系形成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但至少在秦代就有了相关记载,西汉以后四渎祭祀已经成为常礼。到了唐宋元时期,作为四渎之一的河神不断被加封,和其他神灵一样,逐步显示了阶段变化和人格化走向。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认为下令取消了前朝对四渎及其他神的各种封号,以本名称之。河神改为“西渎大河之神”,简称“河渎之神”。这种祭祀改革,致使河神人格化的进程中断。明清之际,具有治河功能的“河伯之神”逐渐被“人神”金龙四大王所代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这就造成了河神祭祀的多样性和紊乱性。在运河一线,河伯之神是“金龙四大王”。《重修纬书集成》说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上古圣贤处所记曰:“冯夷者,弘农华阳人也,在废关提道里住,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还有把治河官员尊称“河侯”的:《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引《滑县志》:“河候祠在县南一里。汉东郡河决,太守三尊以身填之,水乃却。及卒,民为立河候词拜之。”《月令广义·岁令一》:“河神即汉相国陈平。”这样,河神祭祀就具有了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明弘治七年(年),堵塞了张秋决堤后,从太监李兴等人之请,皇上赐匾额于此地建河神庙,庙里供奉的是真武、龙王、天妃。(《明孝宗实录》)河神庙里供奉好几位神灵,或许是想获得诸神合力的缘故。

由此可见,吕时中在创立河神庙时,也许庙里就供奉有真武大帝。况且,在清丰民间,一庙祭多神的现象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由于,玄武大帝是北方之神,在包括清丰一带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影响较大,人们心中法力无边的“老爷”——玄武大帝,就代替了河神的地位,抑或承担了河神的职责。这样,最初的“河神庙”也就变成了祭祀玄武大帝的“老爷庙”。明嘉靖《清丰县志》里称之为“玄帝庙”,看来,吕时中建立所谓的“河神庙”不久就被改称”玄帝庙”了,玄武大帝在信众的拥戴下就堂而皇之的成为这里的主神了。

3、县志碑刻上的老爷庙

老爷庙清丰金堤玄帝祠(庙)的俗称,从地方志和碑刻的记载中,可以窥见玄帝庙的变迁。

明嘉靖《清丰县志·坛庙》载:“玄帝庙,在西关外金堤上。”清康熙十五年《清丰县志》记载:“真武庙,在西关外金堤上。”新出土的道光十一年(年)《重修玄帝祠记碑》载:“国朝乾隆年,邑人杨渤与倡善者又重修。”在之前也有过重修。

清同治十年(年)《清丰县志·祠宇》中没有玄帝庙词条,但是,有”胡公祠”的记载:“胡公祠,西门外金堤玄帝庙后院西室祀康熙间县令胡钦,有地叁拾六亩,向入义塾香火在内粮银壹两壹分,历任县捐廉输纳。玄帝庙内有石假山一座,庙门外空心古杨(应为古槐。笔者注)一株,数百年物也。南堤有观音寺,两庙对峙,翠柏森列,颇资登眺。”这条记载说明了清代后期玄帝庙的丰富信息:1、玄帝庙当时面积36亩。2、当时的玄帝庙不仅有“名宦祠”的作用(建有胡公祠),还兼有义塾学堂的功能。3、玄帝庙对面有观音寺。这次*河文化园建设中,发现一块明代碑刻,但残破严重,可以识别的文字中有“诰命夫人”、“吕宅常氏”、“某宅某氏”等字样,是一块捐资记名碑。原来作为后建的玄帝庙大门脚踏石用,上面有两个明显的门窝痕迹。这可能是明代吕时中府上内眷倡导,联合当时清丰其他的名门内眷,在玄帝庙对面修建观音寺的记名碑。所以,观音寺可能创建于明代,可惜今已荡然无存。4、庙外古槐,古已有之,庙内有石假山。

在明嘉靖三十七年《清丰县志》中的《清丰县境图》、《清丰县城图》上,玄帝庙的标识赫然在列,金堤等古迹标识历历在目。清同治十年《清丰县志》中《清丰县总图》上也清楚地标明了“胡公祠”、“玄帝庙”、“炎帝庙”等标识。

明嘉靖三十七年《清丰县志·清丰县境图》中的金堤、玄帝庙和县城。

明嘉靖三十七年《清丰县志·清丰县城图》中的玄帝庙和县城普照寺、城隍庙大致方位。

清同治十年《清丰县志》载《清丰县总图》中,关于胡公祠、玄帝庙、炎帝庙的标注。

民国三年《清丰县志》沿用同治十年《清丰县志》关于玄帝庙的记载,一字未易,“古槐”仍误为“古杨”。

4、说说玄武大帝

玄帝指的是玄天上帝,全称“北极玄天上帝真武荡魔大天尊”,原本是北方天帝“玄帝”颛顼的坐下神兽玄武,也是古代汉族神话中辅佐颛顼的北方之神。宋代以后,被人格化,取代颛顼的北方天帝之位,成为镇守北方的天帝。宋代为避讳赵匡胤的父亲赵玄朗的名字,改“玄武大帝”为“真武大帝”,俗称“真武老爷”,简称“老爷”。

(民间信奉的玄武大帝塑像和两边的周公、桃花女。)

据《玄天宝诰》记载:玄天,又称玄帝、玄天上帝。道经称,玄帝为北方玄武星君之化身,是北方大神,有保国宁家、赐福消灾之职能。《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止一位,而是三位,《淮南子》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因为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玄武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座,眼如电光。结合赵贵善先生的描述,老爷庙的主神应该是玄武大帝。

实际上,玄武大帝是道教虚构的一个人物,应该是古代先民星宿崇拜的产物。中国的星宿崇拜是远古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以星宿的变化来掌握对应的季节气候变化规律,用以指导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尤其是濮阳清丰这一带,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据传,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就是颛顼帝在这一带“载时以象天”(《史记》)的结果。所以,相对于我们的南边和北边,我们这里四季变更的物候特征都较明显。尤其是,距今0多年的濮阳西水坡古墓中的蚌壳图案,具有明显的星宿崇拜的特征。在这些星宿中,我们北方星空的统治之神就是“玄武”。张道陵创立道教后,这个来自星星的他就成了民间的神灵。

历史上对真武大帝的推崇,主要有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以后,为了证明自己皇权的正统,言称自己得到了玄武神的帮助。明代位于北方的燕王朱棣以武力夺取*权,也声称是受玄武神之命出师南征,并修建了以玄武大帝为主神的武当山,昭示其以神武之力威震南国的气势。后来,随着道教的传播,以玄武大帝为主神的“老爷庙”以及真武信仰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普及开来。

据回忆,清丰金堤老爷庙前大殿的主神像“头上的头发整齐的往后梳着,双手拿着一个笏板,下面赤脚”,这就是真武大帝的塑像。在这个神像的两边,分别站立的是周公和桃花女。这个周公的原型应该是历史上的周公旦,此人与八卦和阴阳术数的关系人人尽知,理所当然是道教的主要神仙。在这里他是负责记录三界善恶功过的“秘书”,很像是阎王身边的判官。至于桃花女,应该是个传说中法力很大的神仙,据传,桃花女很擅长为民间消灾祛邪。周公和桃花女斗法的故事在元杂剧和后来的民间戏曲故事中有很多。

在新发现的《重修玄帝祠记》石碑的碑额处,用线雕的方法雕刻有玄武大帝身着铠甲、一手持宝剑、一手指天空、赤脚独立的形象,这是年前老百姓心中“老爷”的形象。

5、老爷庙的建筑和庙里的诸神

现在,清丰金堤附近村庄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仍然记得老爷庙的情况。

(根据当事人回忆绘制的《清丰金堤老爷庙示意图》)

老爷庙前的路很低,老爷庙坐北朝南位于高台上,高台由砖砌的护墙,砖墙的上沿是条石,条石上垒着矮墙栏杆。中间是一个进入庙里的台阶,台阶有十多级,每级台阶有大约一尺高,可见当时的庙台约有一丈多高。台阶东边有一个小庙,是龙王庙,靠墙是一通石碑。龙王庙的前面是个古井,这口古井里的水据说是整个县城最好喝的甜水,卖茶的都吆喝“老爷庙的甜水茶”。古井的左前方是一个较大的石碑,碑座是个巨大的龟趺。

台阶的西边是一个圆形水潭,大约有一亩多大,一条叫孟村沟的河沟从西北方向流入到这个潭内,下大雨时水冲到坑里以后,在里边形成一个漩涡状的回流,然后再往东南方向流出去。这样,人们就会看到坑里的水在转着圈流动,这种现象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这就是古代清丰八景之一的“金堤回澜”。

登上台阶,蓝砖铺成的路约有十米长直通山门。山门是个单开间的拱形券门,正中竖着挂一门匾,上书三个大——“积善堂”。当时,有一个民间组织叫“清斋会”,那时候的当家人是高庄的私塾老师高杭。这个组织主要是要求参与者不吃鸡蛋和肉,劝人们吃斋行善,每月初一、十五,“清斋会”要在老爷庙后大楼前集会,所以,老爷庙山门上挂着“积善堂”的匾。一对张牙舞爪的石狮子在门两边,山门的左前方是很粗的古槐树,槐树往正南方向伸出一个粗树枝。

整个玄帝庙是三进院落,进了山门就前院,北面是一座大殿,三开间,中间有门,两边有窗,人称“前大殿”。前大殿中间是蓝砖铺的甬道,甬道两边有两排直径一尺多粗的松柏树,一边有四、五棵。在这处院落的东南角有两颗荣华树,荣华树往北靠墙是一丛刺梅花。

————*河文化园

一进前大殿是两根很粗的明柱,正中是一座一米多高的台子,上面有一个铜神像,约两米高,是玄武大帝。玄武大帝端坐正中,头发整齐后梳,双手拿着一个笏板,下面赤脚,人们都称之为“二老爷”,这可能是相对于第二进院的“老爷”所说,也可能是根据神像的大小而言。“二老爷”的东边是一个泥塑的侧身站立神像,人称“周公”,“周公”的对面是一个同样向里侧身而立的泥塑神像,是个女的,人称“桃花女”。

前大殿的东墙上绘着一个黑脸神仙,舞着双手,这是道教的护法神“赵公明”。对面的西山墙上绘着一个青脸神仙,叫做“瘟神”。据说,“瘟神”原来叫温琼,卖豆腐为生,一天早晨他起早去水井打水,听当地的土地神嘟嘟囔囔说本村得罪了玉帝,玉帝命土地将一包*药放进该村水井,要全部药死这里的人以示惩罚。温琼听到后,一把从土地神手里抢回了这包*药,自己吃了,面色发青中*而死,救了全村性命。玉帝很赞赏他的仁义,就封他为御前大神保卫自己,叫做“瘟神”。在农村的老天爷年画神轴上,老天爷两边站着四个神,他们分别是头上有三只眼、手持长枪的马王爷,黑脸手持方锏的赵公明。青脸红发手持长戟的瘟神和白净脸手持大刀的刘亭。

老爷庙的山门、前大殿、后大殿和后大楼这些建筑都坐落在一个对称轴上,但是整个院落并不对称,东边留的夹道较窄,大约有两米宽,不能通行。西边留的较宽,有八米多宽,是有前大殿通往后大殿的通道。所以,从前大殿往西走,经过前大殿的西边往北走,就看到后大殿。

————*河文化园

后大殿同样是三开间,不同的是,后大殿前面出着檐厦,前墙是木质扣花窗棂。大殿门前方蓝砖铺的甬道,甬道两边是粗大的松柏树。殿外东南角有一颗非常粗壮的椿树。出了后大殿门,西边是两通石碑,这两通石碑表面漆黑透亮如镜,人站在前面,可以照见自己的模样,所以人称“透灵碑”,碑上记载着老爷庙历次修建的经过和历代老爷庙会首和执事人的名字。后大殿内正中的台子上立着一个铜像,大约有三米多高,头发和“二老爷”一样,整齐的往后梳,左手平伸上举,掌心朝外,右手扶着膝盖,赤脚端坐正中,人称“大老爷”,其实这也是玄武大帝的形象。后大殿的东山墙和西山墙绘有壁画,内容是八仙过海。

后大殿后面是一道东西院墙,往西看是一座凸出庙院西墙的后门,后门进门处朝东,出门处却朝南,出了门往南是长长的缓坡。一般的老百姓烧香,大多从这个后门进庙院,有身份的人才从前面的山门进入老爷庙烧香。

后大殿正后方的墙中间有一个门,进去这个门就到了独立的后院。

在后院北头与前面大殿正对着的是一座两层的后大楼,三开间,一二层之间是木质楼板。下面这一层北墙正中间,逢年过节是要隆重悬挂玉皇大帝的神像图轴。玉皇大帝可能是民间最为熟悉的神仙,他是民间公认的最高神,尊称为“老天爷”,现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主房的正中都悬挂有老天爷的神像轴。在神轴的下方正中绘制有一个树立的牌位,上写几个大字“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主宰”,说明了老天爷的管辖范围包括:天上、人间、阴曹地府三界,东西南北八方和上下所有空间各种生灵,况且是“真”主宰。可见玉皇大帝在民间信仰中最大天神的地位。

————*河文化园

下面是民间最常见玉皇大帝神轴之一。这里要说的是神轴上方正中的四个字“神之格思”。这四个字的意思过去一直困扰着我,原来我以为应读作“思格之神”,但是,怎么读都无法理解。后来我在翻阅《诗经》时,才知道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

《诗经·大雅》有一篇叫《抑》,作者是卫武公。卫武公,姬姓,卫氏,名和,完整谥法为卫睿圣武公。据说他生于约公元前年,死于公元前年,是一位很长寿的古代君主。他不仅长寿,而且很有作为。他曾率兵帮助周抵抗外族侵略,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为公爵。卫武公在位55年,能自责,很善于采纳群臣谏议。据说这篇《抑》就是他95岁时所做,用以提醒自己。其中有“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的句子。大致意思是说:你自己独自在房内做事,也要对得起神明(屋顶外就有神明)。不要说别人看不见,不要说别人看不清,神明说来就来,是不可猜度的,你也不能讨厌他啊。“神之格

思”的“格”字是到的意思,“思”是语助词。这样说来,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神明在此”,说明神明无处不在。

————卫武公

接着说老爷庙。老爷庙后大楼二层朝南有窗户,没有门,有一个朝西开的门。人们一西边的假山为“楼梯”可以登上二楼。后大楼二层里面凌乱的放着一些神像图轴和其他杂物。假山是用石头堆砌而成,这在《清丰县志》上有记载。假山下面的一个人造石洞,洞口朝东,人称“仙人洞”,在石洞里边有一个神像,右手持拂尘甩向左肩后,左手前举。这个神下面坐着一个卧牛,牛头向南伸着。这位神仙应该是道教里的吕洞宾。史载,历史上吕洞宾确有其人,是唐朝人,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全唐诗》和《词综》收录了他好多诗词,比如“物外烟霞为伴侣”、”草衣木食轻王侯”等都是他的大作。明代《吕仙自叙传》记载:“吕仙本唐宗室,避武后之祸,与妻同遁,因易姓吕,居山间,故名岩,字洞宾。”可见这位神仙与山岩洞石有着密切的关系。况且,在民间传说的形象中,吕洞宾也是手拿拂尘的样子,也有吕洞宾骑牛的形象。从石洞里出来,往右前方走,有一条石阶小路通往假山上面。假山的二层往东是后大楼二层的大门,在后大楼二层西山墙上。假山的二层是一个烧香的平台,靠北面有一个泥塑神像,这个神仙是个老太太,左手抱着一个不穿衣服的小男孩,小男孩两腿之间的“小鸡鸡”很明显,这个神仙人称“白玉奶奶”,是一个负责送子的神仙。求子的人烧完香后,要从“白玉奶奶”怀里小男孩的“小鸡鸡”上掐下一小块泥,回家以后,放在碗里,用水冲服,可以生子,据说十分灵验。所以,在“白玉奶奶”的周围挂着许多善男信女赠送的小匾。这里求子的人很多,大家纷纷来到这里烧香,放炮还愿,很是热闹。由于求子的人很多,小男孩的“小鸡鸡”不久就被求子的人掐没了,于是看庙的人就在原处用泥再捏上一个“小鸡鸡”,供人继续求子。“白玉奶奶”头顶是一个类似倒扣着的酒盅形状的建筑,罩着“白玉奶奶”,使这个神仙免受风吹雨淋之苦。“白玉奶奶”再往西的假山更高一些,假山上下种着木槿花树。

————*河文化园

多子多福是渗透到民族血液里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祈求子嗣是很多人的需求。所以,送子的神仙也应运而生。因为生殖与女性密切相关,所以送子的神仙也多为女性,大家比较熟悉的是送子观音,浚县大伾山就有一个观音洞,里边供奉着送子观音,香火极盛。但是,老爷庙里的白玉奶奶肯定不是观音,因为观音菩萨的名头太大了,任何别名也掩盖不住这个大名。道教里边也有负责送子的神仙,她叫碧霞元君,也就是泰山的主神。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山奶奶”,泰山的“泰”字在易经里意思为“天地交而万物通”,被后世引申为生子的意思。所以,泰山的碧霞元君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送子神仙。清丰金堤老爷庙里负责送子的白玉奶奶,应该就是由碧霞元君演变而来。

在后大楼院子的西南角假山右前方,有三间西屋,人称“天神庙”,老爷庙的看庙人就住在这里。老爷庙最后一任看庙人是高庄村的高敬先,外号叫“高大喷子”,他和老伴住在这里,照看着庙院和香火,有人烧香求愿,他会在神前敲一下磬,发出“噹”的一声悦耳声响。据高敬先说,当年杨勇、杨得志带兵路过清丰,曾到老爷庙参观。

老爷庙坐落在金堤之上,东边是个大坑,金堤东墙有十多米高,显得老爷庙高高在上,神秘威严。

在老爷庙前院西边的金堤下面,有一块空地,大约有四五亩大,是老爷庙的庙产。每到农历的三月三,这里有一个香火大会,方圆许多村的善男信女和老百姓都会到这里来赶会,他们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请香”。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烧香敬神,逢年过节、初一十五都要在神前点燃香箔,祈求平安,一年下来,香箔的消耗量也不小。反正早晚都得买,按照市场上量大价优的规律,不如把一年需要的香箔一次性购买了。当时,买香不能说“买”,得说“请”。因为此地紧邻老爷庙,据说在这里“请”的香比较灵验,并且价钱便宜,所以,人们都喜欢到这里把一年所需的香箔买齐,久而久之,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香火古会。

————*河文化园

由此可见,清丰金堤老爷庙里的诸位神仙,应该属于道教神仙。真武大帝是老爷庙的主神,其他神仙也是在道教诸神的基础上,融汇了世代清丰人惩恶向善、寻求庇佑的主观愿望塑造出来的,我国民间信奉的神仙也大抵皆是如此。

道教虽然在历史上一度盛行,但清代以后就逐渐式微。作为我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与我国民间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与原始巫术、民间信仰乃至生活习俗有着相通的渊源,是一种民族性的宗教。所以,道教的传播并不是像其他宗教一样完全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扩展其影响,更多的是靠民间自发的信仰力量维护这种宗教生态。这样道教里边就融汇了广大民众种种朴素善良的愿望,也是道教具有了信仰多神的包容性,进而与我们的传统习俗融为一体。清丰金堤老爷庙里真武大帝与八仙、龙王、槐仙等诸神”和平共处”,正是道教信仰多神和极富包容的具体体现。

6、老爷庙庙产的变革

老爷庙的庙产包括老爷庙庙院和一些土地,土地的收入用于老爷庙的修缮和举办庙会使用。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爷庙的庙产除了庙院之外,还有三块土地。原来,从高庄村到现在的韩庄村南端通往县城,有一条西北东南方向的斜路,通过老爷庙后边金堤上的一个豁口,老爷庙后大楼往北到这个豁口之间有一块土地。老爷庙庙院以西,到过去的二食品院内,高庄至县城斜路以南至西关街大路以北,是老爷庙的另一块庙产土地,每年的三月三古庙会就是在这里举行。老爷庙以东、韩庄村以西有一块飞地,大约有三亩。后来,老爷庙里举办学校时,这块飞地是学生们的操场。

历史上,老爷庙及其庙产历来一直由高庄村负责派人管理。关于其中的历史原因,无资料记载。根据四合楼村孔维春先生讲,他家长辈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大约在明清时代,清丰县令曾经组织了一次文章考试比赛,结果四合楼村姓孔的获得了第一名,高庄村的获得了第二名。当时,县里有两块公家土地,一块在县东六塔附近,面积较大。另一块就是县城附近金堤上的老爷庙,面积较小。县里决定,作为这次文章考试比赛的奖励,县令把这两块公田交由前两名所在村庄管理。根据比赛结果,县令就让获得第一名的先挑选,姓孔的挑选了县东这块大的,剩下老爷庙这块小的就归高庄村管理了。

————*河文化园

年,在清丰金地老爷庙原址建设《*河文化园》的过程中,发现了清道光十一年(年)的《重修玄帝祠碑》,碑阴后落款是“清丰县高庄村前后二街同立”。石碑上记录的“首事人”包括当时高庄村的各个姓氏:高、赵、师、苗、萧。“同事人”包括了当时全县的知名人士。对照高庄村《赵氏谱志》,首事人中的四位赵姓首事人,是当时赵氏家族每个支系的代表。在碑阴的捐款名单中可以看到,这些首事人不仅带头捐款,还亲自开展了“倡捐”(组织募捐)活动。

清末民初,老爷庙日渐衰落。年冬,日寇占领了清丰县,在老爷庙设立了伪小学。据高庄村88岁的原村干部赵贵善老人回忆,他8岁时,由村中私塾升入这处小学读书。当时的校长是王守正老师,他是县城南关人,当时在这个小学上学的是西关、赵庄、韩庄、高庄、八角寨五个村子的学生,有一百多人,老师叫刘希婷,是个女的。教室在后大殿,办公室在后大楼。

年5月30日,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清丰人民打败了日寇,清丰全境解放,老爷庙也回到了人民手中。到了年,清丰县开展土改复查斗争,上级提出要推庙。高庄村农会干部合计了一下,当时全村有多人多户人家,如果把老爷庙拆了,砖瓦分给老百姓,每家可以盖一座十五层践脚(地基)、砖柱裹角三间瓦房,于是就号召群众去拆老爷庙。看庙的高敬先和他的老伴听说后,就在村里四处宣传,说拆庙会遭到报应,许多老百姓都不敢去拆老爷庙了。但是,农会积极分子几个人,把前大殿”二老爷”的铜像拉倒了,想去卖了换钱。结果,砸开一看,是铜渣所铸,就砸烂卖了铜渣,“周公”和“桃花女”泥塑也没有幸免。

——————*河文化园

新中国成立以后,*府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宣传力度加大。高庄村里的老百姓为了保护老爷庙后大殿的“大老爷”铜像不受损害,就用抬棺材的大架子偷偷的把“大老爷”铜像抬到了高庄村里,刨了个大坑,埋了起来。可是,“大老爷”铜像抬走以后,看庙人高敬先的老婆得了病,声称“大老爷”显灵了,给她托梦了,要求翻身。于是,她就鼓动人把埋在地下的铜像挖了出来,这时候“大老爷”显灵的消息不径而走,方圆百姓纷纷到高庄村找铜像烧香磕头,一时间,高庄村里烧香磕头的人山人海,影响很坏,惊动了有关部门,就派人把“大老爷”铜像收走,最后没了踪影。

年,*府在老爷庙举办了”扫盲识字班”,许多穷人长工到这里认字学习,西关完小也在这里办过速成班。

年,西关完小要扩建教室,缺少砖瓦,就把老爷庙的前大殿、后大楼和三间天神庙拆掉,用于学校教室的建设了。

到了年,开始了大跃进,当时的高庄村属韩村公社管辖。下半年,韩村公社召开会议,决定在高庄村的老爷庙一带建立韩村工业区,使韩村经济伸进清丰县城。当时的马颊河还在老爷庙东边,西边的今马颊河处还是一条大路,交通优势明显。韩村公社就在现在的马颊河东边、原食品厂的位置,开辟了一座煤场,从外地转运过来的煤炭堆积的像小山一样,在煤场东边相继建设了拖拉机站和学习班。后来,煤场搬到了南关外,原来的煤场建设了食品厂和二食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听说有关部门要把老爷庙仅有的后大殿卖了。当时的高庄村*支部书记师玉玺就与其他村干部商议,想要回老爷庙,恢复老爷庙往日的建筑。就让本村教师高允法写了书面申请,找到了当时县*府领导韩兆鹤县长。说明来意,递上申请。韩兆鹤县长说:“关于老爷庙的情况我是清楚的,我从小就在那里卖香。老爷庙是全县历代积德行善之人修建的,原来确实一直由高庄村的人管理,你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一处前人留下的古迹,是属于国家的。”此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老爷庙归了公,再后来变成了归房产局所有家属院。

一、*河文化园

现在的清丰金堤老爷庙焕然一新,那颗多岁的老槐树也更加枝繁叶茂,继续见证着清丰县城的历史沧桑和巨大变化。西边的那棵原来不起眼的国槐也已年近百岁,略显老态龙钟。它后边的那棵洋槐树倒是”青春焕发”,真可谓“枝叶摇曳歌盛世,槐花飞雪挂满头”,很是应景。

————清丰地理图

在原来金堤的基础上,往东西两面进行了加宽,超过了原金堤二道堤的宽度。拾级而上,是一个石栏围砌的广场。广场北头是一座三开间的门楼,上挂“*河文化园”匾额。

进入门楼,迎面是一座仿古砖砌影壁墙,两边是两层钟楼和鼓楼,这是第一进院落。

绕过影壁墙,进入第二进院落,东西建有三开间配殿各一座。在东配殿北侧,矗立着两块石碑,还有两对柱础和一对残损的石门狮,这都是在建设*河文化园的过程中发现了原玄帝祠故物。两通石碑,高的是清道光十一年的《重修玄帝祠碑》,详细记录了金堤玄帝祠的由来和重修情况,碑额部分有线雕玄武大帝像。这块碑十分珍贵,内容可补县志之阙。东边低一点的石碑,原来被断开用作大门下的踏步石,损毁严重,上面依稀可辨“诰命夫人”等字样,据推测,是明朝清丰名门内眷集资修建老爷庙对面的观音寺的石碑。

再往北,石砌的台阶上是第三进院落,正中是九开间的大殿,两边是五开间的配殿。后边还有一重院落,是管理用房。大殿建在高高的月台之上,为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宫殿建筑。殿内塑有三尊塑像,正中间是帝颛顼。颛顼是中华民族人文之祖,上古五帝中继*帝而立。同时,他还是历史上最早的治水英雄之一,留下了大战公共的传说。颛顼还是玄武大帝的来源之一,为北方大帝。所以,颛顼既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又是治理*河的英雄,还是民间信奉的神灵。建安文学的代表人曹植在《颛顼赞》中对颛顼曾有“水德统天”的赞誉,因此,大殿被命名为“水德统天”殿。在颛顼帝塑像的两边分别是帝喾和大禹,帝喾继颛顼而立,是上古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他和颛顼的活动中心都在濮阳清丰一带,并且这二帝王去世后都葬在古顿丘境内,其中,帝喾陵慕在今清丰县固城乡北固城村附近。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从南到北贯穿清丰县境的马颊河就是大禹命名的,虽然现在的马颊河是唐朝时期为*河泄洪所开挖的人工河,但是因为部分河道与古马颊河故道相重合,所以仍用大禹所赐之名。四周的墙壁上,展示了三位英雄的事迹。在塑像后面的屏风背面,展示的是清丰乡贤、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每日电讯》原主编解国记先生撰文并书写的大型书法作品《*河赋》,情真意切,气势恢宏,颇资观瞻。其他四个配殿分别以“*河春秋”、“治*春秋”、“河蕴华章”、“河晏盛世”为题,在殿内通过展板、实物、模型、沙盘等形式展示了*河概况、*河治理、*河文化和人民治*四个主题,其中,清丰数千年*河的历史贯穿其中。

*河文化园建设项目总投资余万元,占地面积m2(约30.65亩),其中展览区占地㎡,建筑面积㎡。该园区通过遗产保护、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和文化再生等手段,有机整合区域内“祠、院、馆、址”等资源,建设了以领略、表现*河文化风貌为主的“*河历史文化公园”。

从最初的河神庙到后来的玄帝祠、老爷庙,再到现在的“*河文化园”,数千年的古老金堤上演绎过多少历史文化的轮回,恐怕六百岁的古槐也难以说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厚重的文化总能给我们心灵的滋润。庆幸故乡清丰这片沃土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相信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在未来的岁月里,会催生出更显绚丽多彩的文明之花。(完)

————————————————————————

————作者:赵健刚先生

————————————————————————

———作者简介:赵健刚,清丰县委宣传部干部,濮阳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