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荐读清丰九章下 [复制链接]

1#

鸡毛蒜皮也是事中原大地,物阜民能,其中的社会治理“清丰模式”以积极回应时代与人民的诉求,引来越来越多人的瞩目。一个受人称道的经验,往往来之于它能在细节处释放出热量和温情。清丰之行,综治中心安排了一系列的参观活动。其中,在宽敞、气派的指挥中心的一场实时演示,一个个温暖的细节,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在我面前迸溅跳腾,也串缀起一堵保护人民利益的屏障。有一个画面被人锁定,启动跟踪,不断放大,最后演绎出庸常生活之中一个有趣的民生故事。那是个有关一只斗牛犬失而复得的故事:有市民热线打进综治机构,反映拴在街头家门口的斗牛犬被人顺走了。这样的事,放在综治层面上,也许只能算作鸡毛蒜皮。更多时候,安慰几句,也就过去了。然而,在清丰,一旦受理的民意就一定会给人一个回应、一个着落。大海捞针,“雪亮工程”助神威。借助无处不在的治安监控设备,让时间倒流,把过往回放,技术人员做起这些也是无所不能。时间与过往,在综治办的操作平台上抻长为一帧帧切片,很快呈现出了“失狗事件”的完整机理。失踪的斗牛狗是被同城的一名中年人“顺走”的。在那帧放大后停格的画面里,那个獐头鼠目的瘦削汉子,见左右无人,解下拴绳,牵着就走,手段老道……一直来,我们遇到了窝心事,都会以“人在做,天在看”而自慰。想不到,铁树开花,就在今朝。当然,“失狗事件”还不仅止于失而复得,它仍在演绎成为一部“连续剧”:当地民警顺藤摸瓜,很快抓获了那个窃狗贼。带回警局询问,这个窃贼曾因偷盗坐过一回牢房,出来后积习难改,又积下了一些案底。一次性起偷狗的失手,等待这名窃贼的将是又一次“进宫”。拔出萝卜带出泥,这当然是意外之喜。然而,我在揣测:清丰揽下百姓的这类鸡毛蒜皮,一开始并没有作战果“深度开发”之想,一是一,既然是百姓的利益,一草一木都得维护。的确,在清丰,这样为百姓维护利益的事,用百姓打比方话说,就是在用牛刀宰小鸡——这里,“雪亮工程”的监控网络就是一把牛刀,百姓的纠结则是它面前的一只小鸡而已。“雪亮工程"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它通过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把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共同参与治安防范,从而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称之为“雪亮工程”。让我们再来看看“雪亮工程”建设的意义。一言蔽之,它就是在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传统的治安防控措施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近年来,大力推进天网工程、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群众对这项工作非常认可,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视频监控系统作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效的发挥。实施“雪亮工程”建设,对视频监控增点扩面,整合网络信号,智能化运维,既是对天网工程、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的巩固和延伸,也是“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借用一句媒体惯用的话说,“雪亮工程”是一项群众性的民安工程、民心工程。实施“雪亮工程”,是把治安防范措施进一步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筑牢治安防控的“篱笆”,不仅为群防群治注入新的内涵,焕发新的活力,而且能够增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认同感和主体责任感,有效解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许各地都在说,人民利益无小事,最小的事也是大事。话说得十分动听,也很让人动容。当然,一千句豪言壮语,不及一个行动、甚至一个细节来得生动和实用。当我们付出血汗建设起“雪亮工程”,目光触及头顶随处可见的监控摄像头时,当我们的利益被人动了“奶酪”的时候,我们一定多么渴望:这些共建的成果,此时此刻释放共享的红利!莫以善小而不为,细微之处显精神。“清丰模式”用一个小细节,作了完美的诠释。

孝乡的一个“插曲”许多时候,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不一定都是精华。就像我这次中原腹地行走,一张“埋儿奉母图”就灼伤我的眼睛,如锥刺心——显然,还有后人把它当作宝贝。主人十分好客,请进了城郊的一家乡土风味饭庄。置身全国著名的孝道之乡,饭庄把传统的《二十四孝图》复制过来,张挂于店铺,可见“主题鲜明”。其实,历史上的《二十四孝图》有道德精华,也不乏愚昧糟粕。其中的“葬子奉母”荼*极深,遗害无穷。此图很有些来历。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为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稗史官志这番记载,似乎有板有眼。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寒星残月之下,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声名传遍天下。然而,此种“孝道”在博得叫好的同时,从来也是骂声不绝。明朝李默(《孤树裒谈》卷二)也骂过郭巨,姑且把原文翻译成通顺的白话文,看看当时的人是怎样认识这件事的:孝,就是好好侍奉亲人。若不合人情事理,就是天天大鱼大肉,也是不孝。何况仅仅是为了让老娘吃口好的,就要杀无辜的幼子?这就是陷亲人于不义,罪莫大焉!这算作孝的话,那就真没天理了。这是挖到金子了,要是没挖到,死者不能复生,杀人的大罪,罪不可逃!不仅古人骂,而且连鲁迅在内的现代人也是痛斥唾骂。在我看来,“埋儿奉母”看似言之凿凿,其实谣诼纷传。可以说,它完全是封建卫道士们的向壁虚构。当一个荒唐行将黔驴技穷的时候,古人多半会拿“天人合一”、“上苍感应”的无厘头救急。也正是这一无厘头的“神圣降瑞”,*素更烈。试想一下,既然埋子不仅能博得孝名,且可得万贯意外之财,扬名立万,如教天下人竞相仿效,又岂不是一场空前的灾难?俗话说,虎虽*,不食子。郭巨所为,狗彘不如,他只是一个杀人的罪犯,而不是道德的模范。鲁迅先生曾经把封建社会的本质,概括为“吃人”二字。反观“埋儿奉母”之类的“孝道”,用极端的美化,进行道德杀人。在饭庄,我悄悄地把老板叫来,让他对这类糟粕清理干净,还一个文化场域氛围该有的爽心悦目。

暗夜中睁着的那只眼睛打更人,我早把你转存到了记忆的箱底,懒得再去翻动。是这一次夏日的中原之行,又把你唤醒。采风到了中原腹地高堡乡后家王村,你的行迹高挂村委会责任墙上,在基层的自治中占有一席之地。你随着一个时代,也由此掀起了全新的一页。可惜行程匆匆,没有能见到你在当下的尊容。这么多天过去,一直引为憾事。不过,记忆与思维因此贯通,冲开了曾有的隔世淤塞。想见中,你不再羸弱残年,也不会有气无力,嘶哑着千年不变的声调,踽踽独行于破败的城乡长弄。电动摩托,电子报警,无线通讯,重装上阵,神经系统贯通着社会治理的终端。行走在市井与乡村前沿,脱胎换骨了的现代更夫,个个英姿飒爽,孔武有力。这真的有一种今夕何夕的恍惚。记忆中的更夫形象,我最早得之于电影。那些诸如《平原游击队》《平原作战》之类的抗战电影里,他们是故事的配角,情报的神经末梢,几乎里面都有更夫的身影。烽火连天的冀中平原上,他们名义上替日伪看管村落,暗地里早替抗日队伍盯着日伪的一举一动,是八路*布置在敌伪友我胶着边缘地带的眼线。至于小说《阿Q正传》里与阿Q相依为命,栖息于土谷祠的鳏夫老人,就是夜行在绍兴古城陋巷里弄的更夫摹写。还真得感谢古往今来的文艺工作者,从他们笔端走出来的更夫形象,贫寒,瘦弱,孤苦,却没有一个是德亏行邪的负面角色。虽然他们蓬头垢面,然而掩饰不住卑微生命的人性烛光。有那么长的时间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或乡村,每天的夜空之下,就摇曳过一盏盏这样若明若暗的烛光。可以这样说,更夫是守护过中国原野千百年的猫头鹰,是清夜里替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睡觉时睁着的那只眼睛。也许他们形容枯槁,甚至显得有些猥琐,功德却是无庸置疑,念着好的人不少。因此,十多年前漫游到昆明老街,见到这个城市还为更夫立着雕像时,心头一热,连叹这个城市传达着一种文化的温情。更夫的历程,就像他们脚下永远也走不完的路,雨雪阴晴,漫长到了无穷无尽。曾几何时,与官方的晨钟暮鼓相对应,民间也创设了一种夜间报时风俗,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行当——更夫。更夫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在没有机械钟表及其时间概念舶来中国之前,漫漫长夜分为五更,每更约摸相当于后来的两小时。打更在许多地方算不上职业,人们把它视为义举善行。在农耕文明的古代,人误时一刻,地误人一季,时间赛金,关乎年景收成,耽误不起。况且,星辰行天,光阴流转,掌握时间不仅是一门日积月累的经验,同样是一种技术活。更夫的细锣与粗梆,像时钟的时针与分针,尖细与粗重中刻下了光阴的痕迹。风俗熏陶出人的经验,躺在床上,只消耳朵辨识,便知道了时间的行进,便有了安排日常的先机……当然,打更的职责远不止如此。我在乡村行走,不止一次向村叟野老讨教,获得许多文字至今未曾写入的东西。除了漏夜报时,更夫更大的责任是守护城乡的平安。巡查大街小巷,他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观察到不同情况,适时调整着梆锣的轻重缓急,以及吆喝的虑周辞切。比如,有人夜里忘关了门窗,他会声声去喊“关窗闭户,严防偷盗”;比如,秋冬季节风大物燥,他会阵阵提醒“万物干燥,小心火烛”;比如,有*祟的影子落进眼里,他会小锣轻敲“太平年景,小心为上”……梆子阵阵,更号声声,那是沉睡城乡轻轻呼出的鼾声。它沉稳,它匀称,它宁静。此时,万籁俱寂,连看家护院的狗们,听到更夫走近,也折回身去,蜷缩到窝里安然睡去——有人已经在替它操心哩!当然,也许有人会问:更夫是些年迈体衰之人,手无缚鸡之力,禁得起偷盗一搏?是的,更夫在那时的城乡,更多的是一个存在——标志着此时此地有人在看管守护。而从另一层面上来说,更夫的不立而威,是因为千百年来积蓄起来的文化敬畏——蟊贼小偷,听闻梆锣之声传来,不敢造次,也只好开溜。说到底,更夫的职责是驱贼而不是擒贼。月黑风高夜,有多少人间罪恶轮番登场。然而,从古至今,还没听说罪恶敢向更夫下得了爪子。更夫呢,似乎鸣鸣自得,牛皮吹得山响:见着我等,连恶*邪神都要退避三舍,还会怵他人间杂碎!天下的路,终究有走完它的时候;惟有更夫的路,永无尽头——水井烟火,须臾离得开太平二字?大概太平也怕夜幕背后的黑暗,更夫是升米百姓派出看守它的不眠者、守夜人。太平,不管时代怎样巨变,它总是在我们内心渇望中屹立的定海神针。今天,更夫已经变身易形,改姓换名。我们依然热衷于他,可以想见,他形散而神不散,万变不离其宗。作者:浙江省诸暨市融媒体赵卫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