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简介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厚重濮阳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杰题写)
蘧伯玉画像
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故里在濮阳县渠村
作者王立旗李站立侯利才
春秋战国时的卫国在帝丘(今濮阳县五星乡高城一带)建都年,这期间,当时的卫国有这么一个出了名的好官。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居住了10年,这10年中有很长时间是在这位好官家中居住。一位叫史鱼的上大夫尸谏卫国国君卫灵公,以此让国君重用这位好官。这位好官就是被人们称为卫国贤大夫的蘧瑗蘧伯玉。
史书记载,蘧瑗(约前年—前年以后),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封内*侯,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是孔子的朋友,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开创者。
今天我们不多说蘧瑗蘧伯玉的故事(这些留待以后赘述),我们要说一说蘧伯玉的故里究竟在哪里?
第一:四种说法,有两个完全可以排除
蘧伯玉故里在何地,死后葬于何处,说法有四:一曰卫辉,一曰获嘉,一曰长垣,一曰濮阳县渠村。
汲县卫辉说:清《河南通志》和民国《河南新志》俱载:在卫辉府城西北卅里君子村,蘧伯玉居此故名,村北有蘧伯玉墓,又有蘧大夫庙。《卫辉市志》古墓葬载:蘧伯玉墓位于城西十六公里,君子村北一公里许,墓前有清康熙廿五年(公元年)知府杨茂祖之立石。
民国《获嘉县志》载:蘧瑗在县东北五里许,举柏村,墓在村北半里许,周围约三十余步。巨柏村原名:蘧伯玉村和君子村,村民众感其在世之德,不忍直呼其名,即以墓前有大柏树而命名大柏树村,“大”即“巨”也,遂又更名巨柏村。民国22年县长邹古愚予撰文立石。今墓已湮没,残碑尚在。
新编《长垣县志》云:蘧伯玉墓位于城南六公里邱寨村南,墓前有祠,内多碑刻,祠后是墓碑文:“先贤内*侯蘧公之墓”。
清嘉庆、光绪《开州志》载:蘧伯玉墓在州城南五十里处蘧村。嘉庆九年(年)州人始踪得之。知州李符清加封树,并建拜亭三楹,旁列廊庑。缭以周垣(墙),规制为备。有记,载艺文志。
我们首先来看汲县即卫辉说。我们通过了解汲县即卫辉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到,卫辉是鄘国所在地,所以人们至今称卫辉为古鄘国,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文侯占据包括卫辉在内的广大中原地区,卫辉成为魏国属地。显然,在蘧伯玉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卫国,不包括汲县即卫辉,因此汲县即卫辉说完全可以排除。
我们再来看获嘉说。获嘉的历史沿革资料显示,东周春秋初,获嘉境域称宁邑,属卫国。前年,周襄王“将阳樊、原、攒茅之田赐给晋文公,包括修武(今获嘉),通称南阳(今南阳屯村有其遗址),属晋国。获嘉在春秋初期属于卫国,而到蘧伯玉所处的那个时代,获嘉已经属于晋国,不是卫国的属地。因此获嘉说也可以完全排除。
第二:长垣说的疑问
蘧伯玉故里长垣说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项:
曹大家《东征赋》云:“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邱坟。”曹大家其实就是东汉史学家班昭,曾经续写《汉书》,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李善注《陈留风俗传》:长垣县有蘧乡,有蘧伯玉冢。
《长垣志》:城南八里有伯玉墓,列入祀典。
因为东汉史学家班昭曾经说过蘧伯玉故里在长垣,因此几乎就成了定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班昭说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历史资料记载:曹大家从洛至陈留,道出长垣,征车莅止,仅得之道路之言足据也。
意思就是说,当时班昭从洛阳到陈留,路过长垣时,没有下车,仅仅在车上停留了一会,听到路旁的人随口说了几句,就以此为据,就说蘧伯玉故里在长垣。
长垣境内有有蘧伯玉冢、伯玉村,是个事实。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历史名人尤其是贤人,多个地方都说有其墓冢,十分多见,比如,子路墓在濮阳、清丰、长垣等地都有,以此认定蘧伯玉故里就是这里,有点牵强。至于有村名曰伯玉村,更能说明此村名是在蘧伯玉去世后才有。道理很简单,村名来历的一般常识告诉我们,某一个姓氏居住此地成村,村名只会是以姓氏为村名,为了纪念某位名人,才会把村名改为名人的名字,就像河南濮阳有村名叫孟轲,是因为孟轲曾在此地讲学,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更村名为孟轲。因此,伯玉村的村名只能是在蘧伯玉去世后才有,因此而认定蘧伯玉故里就是这里,有点勉强。而我们查阅资料可以得知,濮阳清朝知府李符清、现代的新乡人郭赞兴在文章指出,蘧伯玉曾经挽救过蒲邑人,蒲邑人为了感激这个贤大夫,就将附近的村名更名为伯玉村。
再有一点,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不能施展抱负,就带着学生离开卫国投奔陈国,路过匡城、蒲邑时,被人围困,后来无奈之下又回到卫国,就住在了蘧伯玉家中。匡城、蒲邑,都是现在长垣的地方,回到卫国住在蘧伯玉家中,显然蘧伯玉家并不在匡城、蒲邑一带,即不在长垣一带,只能在离卫国国都帝丘(濮阳县五星高城一带)不远的地方。
那么,这个地方是哪里呢?
第三:诸多证据指向濮阳县渠村
卫国国都帝丘(濮阳县五星高城一带)正南方向50里地就是濮阳县渠村。
——清嘉庆、光绪《开州志》载:州城南五十里处蘧村,相传为伯玉故里,墓亦在是。
——《三国·魏志》记载,中山王衮疾困,敕其官属曰:昔卫大夫蘧瑗葬濮阳,吾望其墓,常想其遗风,愿托贤灵,以弊发齿,营吾兆域,必往从之。
清朝开州知府李符清在《修复先贤蘧子墓记》说:然余考《魏志》,衮于*初七年由赞王徙封濮阳。太和二年就国。六年始改封中山。是衮在濮阳者凡四年,境内之事考证必真,且其言曰:吾望其墓,常想其遗风。当时濮阳之有伯玉墓尤信而有征。
意思是说,曹衮在濮阳四年时间,对濮阳境内的事物考证的应该是认真细致的,曹衮说在濮阳见过蘧伯玉墓,应该是有确切的证据的。
——蘧村,意即蘧氏族人居住成村,故名蘧村。笔者到当地考证村名来历,该村原为蘧伯玉故里,故名蘧村,后演变为渠村今名。清末*河泛滥,大部分村民迁居*河大堤西侧,称蘧村集,堤东称老蘧集,现在统称渠村村。
至于蘧村又是如何演变成渠村的,其原因如下,翻开年以前的濮阳史料,濮阳县的历史上并没有渠村集或渠村乡。根据《开州志》手绘地图上所标注的位置,以前的蘧村,就是现在渠村乡所在的地方。关于蘧村的改名,曾经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冯玉祥改名说,一种是大跃进改名说,一种是“文革”改名说,其中,大跃进改名说最符合现实情况。年,中华民国曾编撰过《濮阳志料》,书中仍有蘧村集,可见当时蘧村并未改名,所以冯玉祥改名说不可取。而年9月,濮阳县在建国后第一次撰修县志,其中,《分乡图》上标出的地名,已将渠村集改名为渠村集。显然,蘧村改名的时间应在年至年之间,“文革”改名说也不成立。年之后仅仅三年时间,“七七事变”就发生了,随后先后不断战争,这一时间改名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蘧村改名,应在年至年。这10年间,发生在濮阳的与改名可能有关的大事有两件,一件为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件为扫盲运动。在年至年的3年中,濮阳和全国一样,大力推广简化字。年编撰的《濮阳县志》说:“由于在此3年的贯彻执行,已达到全部使用简体汉字。”也恰恰是在年,濮阳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成立了渠村人民公社。可见,正是简化字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巧合,一方面要简化汉字,另一方面又要成立新的人民公社,才在此时将蘧村改成了渠村。
——当地有诸多蘧伯玉的传说。其中之一就是蘧大夫寻亲。渠村一带多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渠村老集东一里之遥的陈寨村,所居陈姓原本姓蘧,是卫国贤大夫蘧伯玉的本家。伯玉在朝为官,忙于*务,多年未归。因思念家乡旧亲故友,特派人回乡寻亲。一日,村中来了一队官兵,询问谁家姓蘧,村人误认蘧伯玉犯了满门抄斩之罪,都不肯承认自己与伯玉同姓。只说自己姓陈,经再三追问,便将破庙中住的一个外来要饭花郎(乞丐),指给官兵。说是就他一人姓蘧。官兵只好将他请上轿子,抬进朝里交差,从此,村里人家只能姓陈了。
——当地有纪念蘧伯玉八月初二古会。据说,蘧伯玉为了造福村民,认为蘧村的几个村子地理位置交通较好,就倡议村民成立集市,后来集市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感激蘧伯玉,就把蘧伯玉的生日农历八月初二定成了蘧村集的古会,两千多年来盛行不衰。
——当地有蘧爷庙。老渠村集有纪念蘧伯玉的蘧爷庙。当地村民说,以前蘧爷庙很壮观,香火旺盛。文革结束后,村民在一个水井里曾经挖出了蘧爷庙一些砖瓦和建筑物件。
——当地有蘧伯玉墓。青庄是濮阳县渠村乡一村名,紧邻*河,在老渠(蘧)村南边,地界相接。据传蘧伯玉墓葬在老渠(蘧)村南地,坟墓高大,坟草茂盛。人们慕其贤,蘧伯玉墓周围逐渐居住了迁民,村名遂叫做青冢,为了讨吉利,后改村名为青庄。三国的中山王曹衮看到过的蘧伯玉墓,多年后李符清说找到过遗迹也派人修整过的蘧伯玉墓,当在此地。
——孔子的高徒闵子骞、公西华是此地人,至今此地有有叫闵城的村5个,分别叫大闵城、鲍闵城、张闵城、刘闵城、曹闵城,叫公西的村有2个,分别叫公西村、公西集,此地有供奉闵子骞、公西华的二贤祠。孔子居住在蘧伯玉家中,就近开馆授徒,将闵子骞、公西华收为学生,既符合逻辑,又在情理之中。
拨开历史传说的迷雾,就会发现真相。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故里应该就在濮阳县渠村。
参考文献:《史记》、《论语》、《庄子》、《春秋》、《东征赋》、《三国·魏志》、清·嘉庆《开州志》、清·光绪《开州志》、《民国濮阳志料》、《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清·李符清《修复先贤蘧子墓记》、《卫辉历史沿革》、《获嘉历史沿革》、《长垣县志》等。
厚重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