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乐仓颉庙功德碑缘何变成耻辱碑 [复制链接]

1#

刻在仓颉庙功德碑上的耻辱

李恩义

大凡庙宇都有功德碑,记载着建庙和捐资情况。座落在河南省南乐县城西北18公里的古昌意城(今梁村乡吴村),有座规模宏大的仓颉庙,此庙也有功德碑。

功德碑坐落在仓庙东部一个深约一米四五的坑里。古漳河从庙前流过,往东经梁村乡邵庄注入不远的隋唐大运河(今卫河)。漳河冲破太行山的束缚,携带山石泥沙奔腾而下,到了平原就成了不受羁绊的河流,由于水流变缓,造成泥沙淤积,夏季河水和泥沙冲出河道,覆盖田野,淹没村庄,因此仓颉庙不止一次毁坏,庙内巨大的石碑下半截也被掩埋。

20世纪初南乐县重修仓颉庙,将石碑挖出,原地坐落在坑里。上面加盖了风雨盖,成了碑亭,石碑也用玻璃加以保护。由于泥沙长期填埋,石碑上字迹清晰。这两个石碑是明代天启年间立的大方碑,正面分别浮雕四个约二尺见方大字,“万圣之宗”“三教之祖”,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仓颉的伟大功绩。

这座仓颉庙始建于汉代东兴二年(年),历代屡毁屡修,以表达对造字圣人仓颉的景仰之情。明朝天启年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不过这次大修非同一般,一是奉旨修缮,二是朝廷六个部礼、刑、户、吏、工、兵就来了三个部的尚书。他们是吏部尚书河南长垣县人崔景荣、工部尚书南乐县人李从心、刑部尚书安阳人李养正。还有内阁大学士南乐县人魏广微、监察御史梁天奇。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因为是皇帝下旨,仓颉庙很快修竣,各明柱楹联高悬,最著名的当属签定“澶渊之盟”后,宋真宗景德二年(年)初,大宋名宰相寇准故地重游、赴曾任知县的大名府成安县,路过仓颉庙所题日月楹联: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可谓气势磅礴。由于是皇上敕修,作为地主之谊的大名知府向胤贤哪敢怠慢,连忙率衙署官员和所辖各县知县前去接旨奉诏和应酬。

要说寇准与大名府是有感情的,他于太平兴国八年年,任大名府成安县县令,虽然不到一年,但*绩突出,留下很好的名声,故旧自然多。另外他的父亲死后葬在成安县,母亲赵氏在大名生活了几十年,于端拱二年即年在大名府城病逝,虽然于宋太宗淳化年间将二老遗骨迁往洛阳。但他与大名府和成安县仍有割不断的情谊,这是题外话。

工程竣工后,为记盛事,商议立碑事宜,大家一致公推南乐县知县叶廷秀监事操办。立碑是大事,如此重托,叶廷秀敢不认真对待?叶廷秀是个穷人出身的官员,不喜欢绕弯子,办事说话直来直去,虽说让他执事立碑,可手中无钱,再说立碑花费不是小数目。鉴于南乐县贫穷的实际情况,就找到知府向胤贤向他直吐真言:“南乐属三等小县,人很穷,立碑耗资甚大,承担不起这个费用。”

对此,向胤贤心中却有自己的如意小算盘:如此众多的朝廷重臣莅临仓庙,这正是表现自己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也好借此巴结上朝廷大员,以便仕途升迁。听了叶廷秀的汇报,就号召所辖官员一律捐银相助。

既然知府自己号召下属官员捐款,那向胤贤就带个头吧,于是率先自认捐银十两。上司有了底码,下边官员心中就有了数。衙署官员司刑孔化见风驶船,口中积极响应,认捐三两,长垣、东明、清丰、范县、内*等各县知县也各自认捐银五两。

叶廷秀是个办事很果断的人,不久两个记事大方碑立竣,各人所捐款数也一一刻在碑上。叶廷秀很聪明,他先拿出自己认捐的五两银子,自然说话就有了力量,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打铁还得自身硬,再一一向各官员兑收自认的捐银。

岂料当叶廷秀向知府向胤贤兑收自认的十两纹银时,向知府只是在朝廷大员面前表演了一番,并没有真心自掏腰包的意思。好说歹说,向胤贤还是耍赖,竟然分文不交。司刑孔化见上司不交,上行下效,认捐的三两银子也不交。气得叶廷秀七孔冒烟。

更糟糕的是大名府时辖的县,长垣县、东明县、清丰县、内*县、元城县(现已撤销)、滑县等十几个县的知县知道内情后,碍于面子却只交了一两银子。这正像在一些大场面捐款一样,有的人当着众多观众和媒体冠冕堂皇地认捐多少多少万人民币,但慈善机构和民*部门均不见他(她)的捐款。对于捐款你捐不捐,捐多少,出自心意,无可厚非,只是不要沽名钓誉就好。

对此,叶廷秀十分气愤,因为功德碑背面上已经刻下了所有捐款人认捐的银数。叶廷秀无奈,就告诫这些官员说:“若诸位言而无信,本官将在碑上如实记载。”这些官员虽然知道叶廷秀清正耿直,料想他断然不敢驳上司知府的面子,自己也跟着名扬千秋,于是个个存在侥幸心理。再者,往外拿钱好比割自己的肉,这些贪污惯了的人,都是拿钱往自己口袋装的,那肯往外掏自己的腰包!对于叶廷秀的忠告个个不当回事儿。

叶廷秀看穿了这伙官员平时依仗权势欺压百姓是能手,实则是虚伪自私的庐山真面目。果断命石匠在大名府知府向胤贤捐银十两下赫然增刻“未给”,孔化捐银三两下同样增刻“未给”二字,其他十几个官员下如实增刻“以上止交一两”字样。特别引人注目。本来功德碑是流芳百世的载体,谁承想,只增加了几个字,就成了这些不讲仁义道德官员的耻辱见证,而遗臭万年。

二十世纪初,南乐的仓颉庙在废墟上,重新修建。成了游客参观瞻仰先贤不可多得的圣地。被漳河屡次泛滥掩埋了一米多深的两个珍贵明朝大方碑,被重新挖了出来。每当游人见到石碑上的记载时,无不对这些官员的无耻行径给予嘲笑和鞭打。近四百年来,这座功德碑成了这些官员的耻辱碑。

叶廷秀是河南省范县籍官员,因公正无私,*绩卓著,后被擢升为监察御史,明史有《叶廷秀传》。

*瓜花南瓜花

谢谢你的喜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