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庭“幸福”不断增加新的元素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15032.html在濮阳县柳屯镇这河寨村西,村民取土时发现了一个巨型洞穴,深约7米、长宽各6米,后经市、县文物考古专家发掘,于年12月发掘整理工作结束,认定此墓葬为北齐李亨墓。
年4月出土于濮阳县柳屯镇这河寨村村西北约一百五十米处李亨墓。墓志青石质,一合二石,出土时以铁箍箍合。志盖为盝顶式,有字一面边长48.5厘米,厚14厘米,无字一面边长64厘米,盖上题有“齐故奉车李君墓志铭”九字三行,行三字。如图:
志底方形,有字一面略大,边长62厘米,无字一面略小,边长60厘米,厚17.5厘米。志石面上用细线刻成棋盘格,在格间刻志文。志文阴文楷隶二十六行,行满二十六字,镌刻在纤细之阴线格内,首行题“齐故建忠将*奉车都尉李君墓志铭”。质实厚重,铭文如下:
“齐故建忠将*奉车都尉李君墓志铭。君讳亨,字德元,顿丘卫国人。……曾祖,开府,相、定、冀三州刺史,太宰录尚书事,顿丘宣王。祖,燕州刺史,顿丘王,位冠上等,名著甲令,史笔工哥,竟杨其道。考,镇西将*,阳平太守……大齐武平七年二月七日遭疾,卒于晋阳里第,享年五十一,粤以其年十二月十七日归葬于卫城南五里之旧茔。”(铭文所述不全)如图。
志文书写有多处不规范,如将“侍从”的“侍”写作“待”,“从”、“徒”二字写作单人旁,“余休”的“休”下着三点等等;又多有别书异体之字。但笔划苍劲拙直,显示出从隶书向楷书演进的痕迹。
从墓志详解李亨墓、李云墓关系:
李亨墓与年发现并清理的李云墓东西相距大约二百米,亨墓在东,云墓在西。据史料记载:李云葬于北齐武平七年十一月十日,李亨葬于十二月十七日,两墓埋葬时间仅相差一个多月。就在两墓刚刚封顶之后的翌年正月二十五日,北齐的两位皇帝(后主、幼主)即被北周俘获于青州,后北齐灭亡。所以两墓志勉强尚在北齐的纪年之末。
本墓志志主李亨,与李公墓志铭志主李云,都是北魏的皇室外戚,而身世来历,从李云墓志中可以解释。那么李亨与李云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李云志中提到:“曾祖方叔,仪同三司顿丘献王……祖峻,开府仪同、太宰、羽真、录尚书、顿丘宣王;父肃,侍中、相州刾史、(顿丘)穆公。”李亨志中提到:“曾祖,开府、相定兾三州刾史、太宰、录尚书事顿丘宣王;祖,燕州刾史、顿丘王……考,镇西将*、阳平太守。”这两志中都提到过“顿丘宣王”(即李峻),故是李云的祖父,李亨的曾祖父,可想而知,李云在辈份上长了李亨一世。李亨志中提到:“祖,燕州刾史、顿丘王”,就是李云志中提到:“父肃,侍中、相州刾史、(顿丘)穆公”。因为“顿丘王”这个爵号只能有一个且世代承袭,李云志中的“顿丘宣王”、“顿丘穆公”,“宣”“穆”两字为古时的谥号;顿丘宣王和顿丘穆公是递相承袭的父子两代“顿丘王”;而李亨的曾祖父是顿丘宣王,所以祖父这个“顿丘王”势必就是李云志中的“父肃,侍中、相州刾史、(顿丘)穆公”。
至于两志为何一称“顿丘穆公”,一称“顿丘王”,只是因为李云志写的是李肃被降爵之后的爵位。实际上李肃生活于元魏时期,最开始袭的爵位是顿丘王(死后才谥穆)。史书中记载:入北齐后,东魏贵族的爵位被削降,由王爵降为公爵,也就是高洋刚刚篡夺东魏*权登上皇帝宝座建立北齐的第八天,下诏:“诏降魏朝封爵各有差(译文:家族所有爵位各降一级)”(北齐书卷四文宣纪记载),所以李肃从顿丘王降为顿丘公,也是必然的。实际上,李家封爵的降格不止一次,李云承袭其父的爵位本应是顿丘公,但是爵位已被降至“顿丘男”了(见上李云妻郑氏志及李云志)。至于李亨志仍写其祖父李肃为“顿丘(穆)王”这是写的李肃被降爵之前的爵位。要知道,就在李亨下葬的武平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按史实,这一天应在北齐安德王高延宗德昌元年的纪年内),刚做了四天皇帝的北齐安德王高延宗,即被北周俘掳了,“德昌”作为年号,也只存续了四天,而北齐作为一代封建*权,实际已经灭亡。李亨家人在给李亨所立的墓志中记,李亨祖父李肃的爵位不称公而称王(因为王爵要高于公爵一等,北齐降李家先人的爵位,李家人心存怨怼,只是迫于皇权不敢言表而已),虽然有违命僭越之嫌,但当时已经没有被“追责”之虞了。而李云的情况就不同了,李云下葬比李亨早一个多月,此时的北齐*权虽已穷途末路,但仍然存在,所以他的志文在记载其父的爵位时仍按被当下王朝降格以后的顿丘公来写。李亨志记其父亲为:“镇西将*、阳平太守”,与李云生前所任官职没有关系,则李云与李亨必然是伯侄或叔侄关系。
作为北魏皇室外戚一百二十多年的李氏家族,经历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朝代,到李云、李亨伯侄(或叔侄)这里,算是彻底没落了。
从行*区划详解李亨墓、李云墓关系:
李云志提到:“公讳云,字惠云,黎阳卫国人也。”李亨志提到:“君讳亨,字德元,顿丘卫国人”。两者提到的“卫国”,是一个县的名字,在西汉时称作观县(汉书地理志上),东汉改为卫县(后汉书郡国志三),都属于东郡;晋时仍称为卫县,属顿丘郡(晋书地理志上);北魏改名卫国县(魏书地形志上),仍属顿丘郡;东魏时,北齐废除顿丘郡,卫国县改隶黎阳郡,李云志中可证。自汉至北齐,皆治今河南省清丰县东南卫城村一带。李云志称李云“葬于卫国”,没有详细说明葬于卫国县何处;而李亨志称李亨“葬于卫城南五里之旧茔”,所谓“卫城”者,即卫国县县城,李亨志对葬地的交代相比李云志更详细。李云、李亨墓地相距仅二百米,实际上,李云也葬在李家之“旧茔”。就在李云、李亨两墓北约五里处,有一村名叫做“卫城”,属清丰县,可见该村来历之悠久,而李亨志所谓的“卫城”,应该就是今清丰县之卫城村,也就是即:自汉至北齐观、卫、卫国县县治。
今人施和金在《北齐地理志》中的“废顿丘郡卫国县”下提出:“按此县与司州阳平郡接,顿丘郡废后,县当改隶阳平郡。”而于阳平郡下又未列卫国县。今李云墓志的发现,可纠施和金猜测之误,即:北齐废顿丘郡后,其卫国县改隶黎阳郡,而非改隶阳平郡。至于李亨志说李亨“顿丘卫国人”,又似乎北齐仍有顿丘郡,其实这是在用废顿丘郡之前卫国县旧的隶属关系,而不是眼下实际的郡县隶属关系,这正如李亨称其祖父李肃的爵位是顿丘王而不称顿丘公一样。要之,北齐废顿丘郡是不争的事实,在李云、李亨下葬时,顿丘郡的建制已不存在了。
编辑:武赛丽
转载自濮阳市博物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