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印记中原红都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复制链接]

1#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位于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布展面积平方米。集红色教育、参观研学、历史文化、文物承载、古建筑群为一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抗日战争后期,单拐村作为当时我*领导的最大敌后根据地-------冀鲁豫边区的*治、*事指挥中心,领导着东至津浦,南跨陇海,西临平汉,北靠德石的广大区域,辖县,近万人口。

解放战争初期,*区第一兵工厂在这里成功制造了我*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邓小平同志率北方局机关进驻冀鲁豫地区后,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减租减息和民主民生运动,积极对日伪发起攻势作战,共收复县城75座,解放人口余万,尤其是清丰之战有力打击了日*,扭转了战争局势,拉开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序幕,为刘邓大*强渡*河、挺进大别山奠定了坚实基础。单拐村因此被誉为“中原红都,*工重地”。

历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成长记”

年8月,洛川会议确定了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平原地区游击战拉开序幕。

年4月21日,按照中央指示,师主力和师旅一部迅速从太行山区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铁路沿线展开。

年2月16日,师旅代旅长杨得志奉命率部二出太行,挺进直南豫北地区,任务是“带一点部队先去”冀鲁豫边区,不久后整编、扩大部队,整编为冀鲁豫支队。

冀鲁豫支英勇作战,队粉碎了日*10余人分七路对鲁西南和濮阳地区半个月的大“扫荡”,打开了鲁西南、豫东地区的抗日局面,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年底,中央*委复电杨得志等:冀鲁豫边区是山西和山东、华北与华中的结合部,是连结这几个地区的交通枢纽,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冀鲁豫支队应作长期打算,在该地区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冀鲁豫边区平原抗日根据地。

年3月底,北方局决定,建立冀鲁豫区委,隶属于北方局。4月18日至5月3日,清丰县王什村会议,宣布了北方局建立冀鲁豫区*委的决定。到年底,冀鲁豫根据地向南发展到陇海路,西面、北面接连晋冀豫根据地,东面与山东根据地相邻。

年1月,冀鲁豫边区行署在内*县马张固村成立,这标志着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地带南抵陇海路、北达漳河、西临平汉路、东靠鲁西平原的广大地区,正式建立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史称小冀鲁豫)。

探究:红色革命选择单拐村的“神秘基因”

单拐与红色革命结缘,与当时的革命大环境有关。

《清丰县志》记载,年8月底,冀鲁豫边区*民对日伪*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清丰县全境获得解放。冀鲁豫*区为进一步扩大战果,解放南乐县城、濮阳县城及豫北的大部分地区,打通冀南与太行根据地的联系,决定将指挥部前移。年9月,中共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区,自山东省观城县红庙村迁驻清丰县单拐村,司*后勤机关、报社、电台、医院等陆续入驻。

单拐村位于清丰县城东15公里处的潴龙河东岸,不靠公路,比较偏僻。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仅有村民人,但地主多,好房子多。更重要的是,单拐村及周边一代是冀鲁豫边区建*较早的地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又是*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和开展游击战争的中心。

当然,中共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区之所以迁到单拐村,也与陈笃之父子有关。陈笃之是单拐村的开明绅士,早年在外经商,曾做过国民*府参议员,花甲之年返乡,经营70亩良田。陈笃之乐善好施,待人宽厚,深受乡邻敬仰。抗战时期,他曾与晁哲甫一起成立清丰县抗日自治委员会,并被推举为会长,接着又组建了清丰县民众联合抗日自卫团。陈笃之思想开明,其儿子陈平、女儿陈友菊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并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单拐村的有关情况,就是陈平向分局和*区领导介绍并推荐的。中共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区迁到单拐村后,陈笃之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给部队住,把自己的酿酒作坊无偿捐献给*区。他还说服族人,腾出家族祠堂作为兵工厂驻地,动员族人和村民腾房、捐粮捐款。

中共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区迁到单拐村后,宋任穷、*敬、王宏坤、杨勇、曹里怀、朱光、张霖之、张玺等领导聚集到单拐村,领导边区人民对敌反攻作战和建设边区,使单拐村成为冀鲁豫边区的*治、*事指挥中心。

神奇:我*史上第一门大炮这样“呱呱落地”

在单拐村陈氏祠堂南边,有一门绿色大炮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盖亮号”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重量只有公斤,口径70毫米,射程3米,是我**工史上生产的第一门大炮。

这是“盖亮号”步兵炮的复制品,原炮现陈列于中国*事博物馆。3月1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单拐村的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推开冀鲁豫*区纪念馆的门,是年冀鲁豫*区的兵工厂旧址,陈列厅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旧式兵器。

在这里,记者看到这样的介绍:“……年9月,冀鲁豫*区遵照朱德总司令《关于建设迫击炮分队及兵工厂生产的意见》,在单拐村成立*事工业部,先后建立4个兵工厂。其中,第一兵工厂设在单拐村,全厂职工在设备简陋、环境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百折不挠,于年初,制造生产了我*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

纪念馆负责人介绍,年9月,为适应战争形势对武器装备、后勤供应的迫切需要,冀鲁豫*区决定在清丰县单拐村成立冀鲁豫*区后勤部、*事工业部。我*建立了兵工一、二、三、四厂和炸弹厂等20多个兵工厂。其中,兵工一厂设在单拐村,二厂、四厂、炸弹厂、皮革厂均在单拐村附近,单拐村又成为冀鲁豫边区*工生产的中心。

这门神奇的大炮缘何命名“盖亮”号?

清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社*告诉记者,第一门步兵炮试射成功后,兵工一厂和整个单拐村都沸腾了。*工部在陈氏祠堂大院召开了庆功大会,表彰有功人员。鉴于盖亮同志在试制大炮过程中的特殊贡献,*工部遂将这门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命名为“盖亮号”。

造出了第一门炮,第二门、第三门接连问世。作为当时我*唯一的一种自己制造的重型武器,“盖亮号”九二步兵炮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了这些炮,我*开始配备专门的炮兵,这也就成了中国人民解放*炮兵的起点。

从年冬到年,兵工一厂共生产了七门大炮,其中有五门配备给前线部队,发挥了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其中有一门大炮陈列在中国*事博物馆中。(顶端新闻·大河报谷武民韩振峰袁冰洁)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客户端

统筹:马培玉周珂刘社峰张伟民

编辑:李鲁平

审核:韩振峰

(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河南一百度濮阳频道、大河濮阳(网)热线电话-手机)

识别图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