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滑县人你是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ldq [复制链接]

1#

“东郡”原意泛指京师以东诸郡。根据商周历史,东郡之所由来,系因商周时代“小东”而来。商以朝歌为都,以东为东方,近处为“小东”,泰山以东为“大东”。中原入东方有两大要道,一南一北,皆在东郡,并在东郡分为南北两道。周为商之西伯,灭商后,沿袭商之地域观念。为拓展疆域,封齐于泰山东,鲁于泰山西。(参见《西周*治地理结构研究》及东明县历史)

秦王*五年(前年)置东郡,郡治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东郡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东北部、山东省西部。西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滑县、濮阳、清丰、南乐等县市以东,山东省东阿、梁山等县以西,山东省茌平、聊城、莘县等县市以南,郓城、东明等县以北及河南省延津县中部。东汉后东郡辖境逐渐变小。东汉末年,曹操曾经将东郡治所移治东武阳县(今山东莘县西南)。到建安中复还原来治所。西晋改为濮阳国。前燕复为东郡,郡治在鄄城县(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南朝宋移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城)。

自秦灭魏国夺二十城置东郡,秦、西汉、东汉时期郡治在濮阳城(在今濮阳县城西南)。自南北朝(北魏、北齐、北周)、隋东郡郡治均在滑台城(今滑县东)隋开皇九年(年)废。大业初复置。也就是说(-年)东郡是仍然存在的。唐初改为滑州。

接下来,我们就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东郡,说说发生在今天滑县的那些事。

宣防宫遗址位于天台山的北端苗固村西侧瓠子堤上(今滑县城关街道苗固村)。据史料记载,是西汉武帝时为抗击*河决口水灾,赴*河金堤堵决而兴建的。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年)河决于瓠子堤,大水浸溢十六郡。元封二年(公元前年),汉武帝亲临治水前线复堵瓠子堤决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皇帝亲临一线指挥治水,汉武帝刘彻是唯一的一位。按照当时迷信惯例,先在堵决处沉入白马,玉璧,表示堵决工程开始,众官兵百姓负薪(背庄稼秸秆柴草)填土奋勇前进,自将*以下官员全部参加负薪堵决。伟大的历史学家《史记》作者司马迁也随汉武帝在宣防宫堵决。堵决成功,汉武帝作《瓠子歌》记之。歌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诗中“薪不属兮卫人罪”其实是借用历史上此地曾属卫国,民当属卫民。实际上是指当时瓠子堵决所在的东郡白马县。

王尊,字子赣,西汉末期著名大臣,涿郡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人,生卒年不详。根据王尊的主要事迹记载,他的活动轨迹在西汉末期的汉元帝和汉成帝时代。他在任东郡太守时,*河泛滥,泛浸瓠子金堤,民众纷纷奔走躲避水灾。王尊订率吏民至马白抗灾,祭祀水神河伯,并请以身填金堤。后宿于金堤上,大水冲毁金堤时,王尊不为所动,仍坚持不走,吏民数千人要求他撤离,王尊不为所动。很快水位下降,灾情消除,吏民嘉其勇节。白马三老朱英等上书朝廷,朝廷考察认定,对其进行了嘉奖。王尊治理*河之举应在汉武帝瓠子堤堵决之后,*河又在东郡白马县溢堤。王尊在东郡太守任上去世。东郡吏民为了纪念他,就在白马县城(今滑县老城)南一里的瓠子堤上建了一座“河侯祠”,每逢节日祭祀。(参见杜冠章《王尊白马护危堤》)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之心已经昭然若揭。时任东郡太守的翟义为捍卫刘氏正统,首先打出反对王莽的大旗。起事之前他对外甥陈丰说:“新都侯王莽摄天子位,号令天下,自称学周公辅成王之事,我看要不了多久,他必取而代之。如今刘汉宗室衰弱,外无强大藩国,王莽一旦发难不能抵抗。我是宰相之后,官为太守,父子受汉皇恩泽深厚,理当率先讨贼,以安刘汉。我想发兵西讨王莽老贼,你肯随从我吗?”18岁的陈丰当即许诺随从翟义。翟义起事后兵败,被王莽族灭。在东郡白马县王莽建有京观(又称骷髅台),以威慑山东群豪。今天在滑县万古镇冢后村(现改称忠厚村)西南一里有一高台,当地称为翟义冢或翟义台,即是当年翟义兵败被杀葬身之处。

陈宫(?-年),字公台,东汉末年东郡人。今濮阳西南、滑县东部一带的人。另一说陈宫是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陈宫性情刚直烈壮,年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连结,初为任东郡太守的曹操麾下。据说当年因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跑途中误杀吕伯奢一家。陈宫质问曹操,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陈宫对曹操大失所望。于是他离开曹操投到吕布帐下,为吕布出谋献策。吕布死亡后,拒绝向曹操投降,而被曹操挥泪斩首。陈宫可以说是乱世之正气英雄。

随着曹操势力的强大,在今天*河流域能够和曹操抗衡的就剩下袁绍集团。当时袁绍在河北,曹操在河南,形成隔*河对峙局面。白马之战作为后来官渡之战的前奏就发生在东郡白马县。也就是今天滑县境内的白马坡一带。东汉建安五年(公元年)袁绍占领*河北岸的黎阳(今浚县东北),派大将颜良直逼*河南岸重镇白马(今滑县东北)。当时镇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急忙向曹操告急。曹操派大将张辽、关羽奔袭白马。关羽于万马*中立斩颜良,曹操大*趁势掩杀,遂解白马之围。今在滑县枣村乡白家庄村西有颜良墓,善堂镇马村(酸枣庙村)有关帝庙。此地原属滑县。

南北朝时期,东郡郡治移置滑台城(今滑县老城)。南朝刘宋*权的“东郡司马”阳瓒是东郡太守王景度的属官。公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攻刘宋*权的北方重镇滑台城。东郡太守王景度弃滑台城逃跑,阳瓒坚守滑台四十多天,决不投降,直到城破战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英雄战歌。

隋开皇九年(公元年)废东郡,大业初年(公元年)复置,直到隋朝灭亡。隋炀帝大业七年(年)东郡韦城县(今滑县万古镇一带)妹村人法曹翟让在瓦岗寨起义反隋。东郡(一说滑州)卫南县徐茂公(徐世勣)与之共举大事。瓦岗*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反隋队伍中最大的一支力量。后来翟让为李密所杀。徐茂公与李密降唐。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徐茂公被赐姓李(李世绩),因为避李世民讳,改称李绩,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因功封莱国公,后改封英国公。今天白道口镇有东、西英公村应该与徐茂公有关。李绩官居大司空,拜宰相。辅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李绩去世时,“帝为之举哀,辍朝七日。”赐配葬昭陵。与李靖一起誉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

唐初改东郡为滑州。至此东郡作为一个行*区划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唐代乃至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人们仍然习惯在诗赋文章中沿用旧制,内心似乎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东郡情结。但此时的东郡毕竟已经成为一个地域符号,一个文化元素。因此也就只能是一种代指。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任过滑州刺史。他在就任滑州刺史时,唐玄宗李隆基写了一首《送李邕之任滑台》的诗:“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

李隆基作诗送李邕赴滑台就任,临行谆谆教诲。在这里借用“汉家重东郡”一句,意在说明当时的滑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滑台城曾经是东郡郡治所在地,现在又是滑州州治所在地。滑州北傍*河,扼白马津要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人口稠密,经济繁荣。把你放在这里任职,希望你广施仁*,做一个好官。唐玄宗对这位当朝名士极尽慰勉笼络之意。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倍受“安史之乱”带来的流离战乱之苦。但是个人命运坎坷的杜甫时刻不忘忧国忧民。尤其是对于自己祖先起源于滑州豕韦念念不忘。据有关史料记载,杜姓来原于帝尧陶唐氏。后世的刘唐杜范诸姓,都把位于滑县旳豕韦作为族性发源地。公元年,唐收复了郑州,滑州尚未收复。对此杜甫内心很是不安。于是他在《野老》这首诗中写到:“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賈客船随返照来。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这里借“东郡”代指滑州,表达了杜甫对于祖地人民的关切与惦念。在杜甫的另一首诗《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人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开头就提到了“东郡”,由此可见,东郡在诗人心目中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东郡”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管辖的区域范围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东郡”从设置到淡出历史舞台,前后经历了八九百年的历史。唐代以后“东郡”逐渐演变成一个历史符号,文化元素。人们谈起东郡从感情上就倍感亲切。尤其是在滑县人的心里像“白马”一样,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东郡情结”。读书会叫东郡读书分享会,我想这其中就蕴藏着一种浓郁的“东郡”情结。

参考文献:杜冠章《历史名人与滑县》

国联说历史

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