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消失的明代庙记碑
濮阳市清丰县马村乡孟卜村原来有一座该村傅氏先祖建于明代中期的庙宇,村民们都称其为“奶奶庙”,里面供奉着村民心目中神通广大、仁慈灵验的送子奶奶。庙前原来立有一通庙记碑,龙首龟趺,高大厚重,碑文详细记载着“奶奶庙”的创建历史。这座庙宇和这通石碑寄托了一代代村民太多太多的情愫,但神通广大的“奶奶”和虔诚的村民并不能改变这通古碑被毁掉的命运。年伊始,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矗立了数百年、重达数吨的庙记碑被精神亢奋而又心情复杂的村民轰然推到。赑屃碑座因形状过于不规则不适合作为建材,或是因其为神兽村民有所顾忌而被就地掩埋。碑首和断为两截的碑身则被村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抬到了生产队的马车上,粗如手臂的头牯套都拉断了,拉到了村东当做了的水口基石被深埋于地下,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被人们遗忘。
庙记碑重见天日
年7月1日,该村因修建道路对村东水口进行清理施工。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多块明清傅氏先祖墓碑、石供桌构件和大明隆庆五年傅氏“世系图记”碑、庙记碑龙形碑首相继被发现。清理到水口底部时,一块体型硕大而厚重的残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用清水冲去碑上的泥土,右上部碑文题目清晰可辨,为《孟博村(即今孟卜村)创建泰山行宫并武安王庙记》。这正是深埋地下60余年的“奶奶庙”庙记碑的上半部分。经过仔细寻找,第四天,庙记碑的下半部分也被找到。虽然碑身断裂稍有残缺,但万幸的是还算基本完整。这批珍贵的古石刻被移至村委会妥善保存。庙记碑经过修复,于年10月24日,被重新立于新修建的傅氏宗祠前的广场上。
该碑通高3.93米,宽0.9米,厚0.25米,青石质,碑首为缠结螭龙纹,共浮雕盘龙六条,龙首较小,龙身浑厚粗壮,鳞甲凹凸狰狞,龙爪强健有力,威猛之中又透着几分可爱。两龙张口拱珠于碑首正面圭形篆额天宫正上方,两爪共握宝珠于背面圭形篆额天宫正上方。其余四龙龙首两两并列于碑首左右两侧右下方,有趣的是其中两条龙的龙首巧妙地利用拐角之处,面部一半在左右,另一半则转向碑首背面,形成碑首四面均有龙目俯视人间四方的局面。正面篆额为“泰山行宫并武安王庙记”,背面篆额为“碑阴题铭”。碑首构思巧妙,雕刻精美,充分展现了当时石匠的高超技艺。
碑身高达2.3米,碑阳阴刻工笔楷书《孟博村创建泰山行宫并武安王庙记》和撰文、篆额、书丹、监工等主事人和募缘僧道、石工姓名,落款时间为“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年)岁次乙未仲冬之吉”。碑阴为“大明国直隶大名府清丰县东施财姓名”,刻有儒官傅国政以及庠生、恩荣官、承差、乡老以及孟博村等村庄施财捐资共计一百余人的姓名。左上角刻有一篇庠生傅作元撰、庠生傅作云书,落款时间为“万历四十五年丁巳(年)孟夏十八日”的铭文。
碑座为龟趺。龟趺又名赑屃、霸下等,是古代神话传说龙之九子中的第六子,形似龟,善负重。此龟趺碑座采用了写实的雕刻手法,龟首前伸上昂,凸显负重之吃力;龟背拱起幅度不大,龟甲止于龟背边缘;龟身浅浮雕四肢和水波纹,简洁明快。该龟趺整体神态逼真,浑圆精悍,与其他常见的神化夸张的龟趺形象大不相同。
奶奶庙的那些尘封往事
庙记正文六百一十七字,撰文者受其大父临终所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详细叙述了孟博村泰山行宫和武安王庙创建时间、缘由、发起者、主持者以及建造过程。据庙记记载,孟博村原来并没有庙宇,泰山之神(即碧霞元君)“出云雨而利泽民物”,义勇武安王(即关羽)“勤事而定国”,应立庙祭祀,但泰山“距德清(指清丰县,北宋徙清丰县治于德清军,即今清丰县西北古城集)五百余里”,“武安庙貌在德清境内者亦未有奇观”,于是该村傅氏五世祖傅臣和六世祖傅国兵“念民心之求祀甚殷,而悯民情之跋涉甚劳”,“兴念肇谋舍地拓基”,“纠众输财经营料理”,“建泰山殿三楹为南向翼,以武安殿三楹为东向要”。其中“泰山殿始于丙辰(嘉靖三十五年,年)四月,成于丁巳(嘉靖三十六年,年)之冬;武安殿始于癸亥(嘉靖四十二年,年)十一月,成于甲子(嘉靖四十三年,年)之秋”,距今已四百余年。庙记撰文为文林郎、原河南鄢陵县知县傅好学,篆额为国学生傅好礼,书丹为举人傅好思,监工为武举人傅好德。此四人均为本村傅氏七世祖,其中傅好学、傅好思和傅好德三人均为举人,又系亲兄弟,与傅好礼则为堂兄弟。另刻有监生三人、庠生十人姓名,均为以上四人子侄和孙辈。最后是三名募缘僧道名号以及三名浚县石工姓名,可知该碑的石材和刻制来自于浚县。
碑阴左上角的铭文,简要叙述了庙宇修葺和庙记碑竖立的经过,文末则用四字韵语句式对供奉的两尊神灵进行了颂扬。奇怪的是,铭文的落款时间为万历四十五年(年),并标明是立碑时间,比碑阳记载的万历二十三年(年)晚了近22年。难道是庙记碑的刻制和竖立不是同一年?经仔细查看,此铭文和下半部分捐资人姓名字体与碑阳以及碑阴其余字体风格不同,似为后补。再研读铭文发现,原来庙记碑刻制好以后,竟然二十余年“屡建不果”、“竖立乏人”,可能通过再次捐款和重新筹备方使“久仆之碑,雄峙耸观”。文中对庙主多有不满和抱怨之辞,至于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岁月悠悠,已无从考证。不过,可以想见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这通总重达数吨的石碑从浚县由卫河(又称御河,为古大运河永济渠段)经内黄县到达与今河北省魏县交界的清丰县阳邵镇苏堤码头,然后通过牛马木车运至三十余公里外的目的地已实属不易,何况还只能通过人力和畜力将这高大笨重的石碑竖立起来,更是困难重重。所以,时隔二十余年的“雄峙耸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当时修建这么规模宏大的庙宇和雄峙耸观的碑刻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人脉基础是根本不可能的。明中后期,据《明寿官古沙傅公墓志铭》载,傅国兵生于“赀财饶裕”之家,其“田产舍宇倍于先日”,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其子傅好礼为国学生,后出仕为开化县丞,署理开化县事。其弟傅国政三子中举,长子傅好学为鄢陵县知县,子孙辈监生和庠生更是多达十余人,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傅氏家族的经济实力和人脉基础成就了“奶奶庙”的昔日辉煌。
碧霞元君和义勇武安王
泰山之神“碧霞元君”,在广大黎民百姓心中就是犹如送子观音、注生娘娘一样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能实现人们求子嗣续迫切愿望的“奶奶”。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这些主宰生育的神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依然有人祭拜祈求于她们。
碧霞元君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其道场在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泰山圣母等。碧霞元君来历有黄帝所遣之玉女、泰山神之女、汉代民女石玉叶等多种说法,传统说法以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五》记载为据:“泰山顶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为泰山之女,后之文人知其说之不经,而撰为黄帝遣玉女之事以附会之;不知当日所以褒封,固真以为泰山之女也”。一般来说碧霞元君的信仰肇始于宋,兴起于元明之际,到明代中期尤其时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明皇室的尊奉祭修和官方的认可推动形成了碧霞元君民间信仰的高潮,在广大民众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基。正如万历二十一年明朝首辅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所言:“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诚弗应。”又言:“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数千里,每岁拜香岳顶数十万众,施舍金钱币亦数十万,而碧霞香火视他岳盛矣。”碧霞元君行宫也迅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兴建,遍布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苏等地。据《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信仰的地域扩展》(作者:孟昭锋、王元林)一文考证,以山东、河南、直隶、江苏和山西为代表的核心区的碧霞元君庙大多建于明代,直隶地区的开州、清丰县、大名府等地均有碧霞元君庙存在。
关羽是忠义的化身,在我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历代帝王多有封赠,北宋宣和五年(年),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关羽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被神化,走上了神坛,拥有武圣人、武财神、护法元帅、伏魔大帝、关圣帝君等等多种称号,在民间祭祀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孟博村泰山行宫并武安王庙得以修建。遗憾的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规模宏大的泰山行宫并武安王庙仅剩下三间破旧沧桑的正殿和一排配房,武安王殿不知何时已拆除。人们只知道该庙是“奶奶庙”,而不知道这里还曾供奉着义薄云天的关圣人。更为遗憾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在该址修建村委会,仅存的建筑全部被拆除。奶奶庙的粱檩等建材被用来在原址东侧修建成了村里的代销点,并兼做傅氏家族的临时祠堂。泰山奶奶的善男信女在代销点的东山墙上置一神龛,权作泰山奶奶的行宫,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奶奶庙”。
奇特有趣的求子习俗
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上,孟卜村的奶奶庙前热闹异常,已得了子嗣的村民焚香祭拜,竞相燃放烟花爆竹来还愿。待老奶奶看过了烟花后,村里的热心妇女便三五成群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完整的砖头供奉到奶奶庙前,然后磕头向老奶奶述说村里谁家儿子刚结了婚或是谁家儿子结婚好几年还没有“小”(儿子),央求老奶奶赐予子嗣,明年生了“小”以后一定来给奶奶烧香磕头、放花(烟花)还愿。祷告完毕后,其中一个妇女将附着“小”的砖头抱进怀里,一个妇女手持一把竹耙从庙前开始,一边用竹耙在地上搂着走着,一边念叨着“走吧,小”,其余妇女则簇拥着抱着“小”的妇女向求子人家走去。到了求子人家,急切而又激动的婆婆赶紧迎出来,把她们领进儿子儿媳妇的房间。妇女们喊着:“谁谁,赶紧把恁‘小’接过去。”抱着“小”的妇女把“小”从怀里抱出来,婆婆赶紧用事先准备好的小褥子包起来,小心翼翼地帮儿媳妇放到被窝里。婆婆又赶紧端来瓜子糖果让送子的妇女们吃,热心的妇女们一边吃着瓜子糖果,一边叮嘱着明年别忘了给老奶奶还愿,就又忙着去为下一家求子。至此,这俗称“搂小”的奇特有趣的求子仪式方告正式结束。泰山求子的传统习俗,是在碧霞元君祠周围的松柏树枝上放上一块石头,名为“押子”,至于到了该村为何演变为独具特色而饶有兴趣的“搂小”,已无从考证。
此明代庙记碑见证了四百多年前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奶奶庙和求子的奇特习俗则承载着人们渴求子嗣,延续后代的美好愿望,这其中蕴含的最贴切人民内心和生活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去重视、保护、传承和弘扬。
(傅红超)
来源:濮阳网
原标题:《濮阳这些明代庙记碑重见天日,记述有关“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