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0
清丰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面积平方公里,耕地85万亩,辖8镇9乡个行政村,人口75万人,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年以来,清丰县围绕食用菌特色产业,以建设“全国草腐菌第一县”为目标,扩规模,延链条,增效益,持续推进,持续加强,持续提升,小蘑菇迸发了新能量,做成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清丰县先后荣获“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河南省食用菌生产先进基地县”等称号。年,成功创建“省级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主要做法
清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经过近些年实践探索,初步理出了“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强县富民之路,成为平原地区很有特色的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蘑菇生产加工大县。
(一)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党建就是生产力”理念,实现党建推进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完善机制抓推进。突出“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坚持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直接抓、党委副书记和农业副职具体抓、驻村第一书记蹲点抓的推进机制。实行乡镇建示范基地、党员干部创业种棚的推进模式,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领,盈利驱动,极大调动了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为蘑菇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激励制度,明确激励导向,提高蘑菇产业发展在基层党建考核中的比重,月考核、季调度、年总评,结合乡镇科级干部横向比较排队和攻坚克难一线干部专项考察,把蘑菇产业发展好、带富能力强的名党员吸纳进村“两委”班子,提拔重用干部11批人,为蘑菇产业发展注入了内在动力,激发了全县干事创业的活力。凝聚合力求发展。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先后引进高学历人才名。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组建了30人的食用菌专家服务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开办河南先丰食用菌产业学院,建立食用菌人才实训基地,已培育乡土食用菌人才名,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提升要素保障能力
化解市场风险、拓展发展空间是蘑菇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清丰县委县政府坚持多措并举化风险、强化保障促升级。横向上强化“五个保障”。
一是信贷保障。考察学习三门峡卢氏县灵宝市等地金融扶贫先进经验,探索创新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机制,投入县级风险补偿金万元,撬动银行4.64亿元的贷款,贷款风险由“县、乡、银行”按照4:4:2的比例分担,解决了金融机构“不敢贷”的问题。
二是技术保障。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引进食用菌专业人才10人;聘请来自福建、黑龙江、山东等地的技术指导员42名;每个基地由龙头企业派驻1名技术员或培养1名乡土人才,对包棚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提高蘑菇生产的科技化水平。
三是风险保障。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风险基金”,每逢遇到食用菌市场价格波动,企业托市收购,县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补助。为承包贫困户投保“财产保障险”“食用菌种植险,对因自然灾害、棚体毁坏等导致的财产性损失,病虫害、异常高温天气等带来的食用菌产值损失进行赔偿,让食用菌贫困户实现“零风险”。
四是营销保障。依托万邦豫鲁冀农产品物流城等十余家电子商务公司,探索“互联网+食用菌”网络销售模式,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加强合作,并成功上线“中国社会扶贫网”电商平台,菌菇产品以国内全覆盖的态势“飞入各地百姓家”。同时,促进了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冷藏、纸塑包装、冷链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业,月工资额达元以上。
五是引领保障。坚持开放合作、引外强内,先后引进山东远洋、北京宏康建华等食用菌种植龙头企业7家,培育“丰”字头工厂化生产企业14家,建成全省最大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引领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提高致富和带贫能力,为蘑菇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同时,纵向上落实奖补促升级:对于投资万元以上、建筑面积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菌棒厂,日生产规模2万袋以上的,奖补设备投资额的1/3,日产4万袋以上的,奖补1/2;对在标准棚内改造安装出菇床架、采用钢骨架或竹木结构,层架式出菇的,投资万元以上、发酵隧道按标准建设的,按基建与设备投资额奖补资金50%;获省级以上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食用菌重点实验室资质的,每项奖补5万元;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河南省著名商标的,每项奖补10万元;新获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志的,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对年腌制量吨以上、烘干鲜菇量吨以上、收购量吨以上、废弃菌糠处理吨以上、线上销售万元以上的,均一次性奖励10万元,有效引导推进了产业技术规范,实现了产业提档升级。
(三)以产业富民助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产业振兴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和脱贫攻坚,清丰县委县政府探索创新五种带贫扶贫模式,助力脱贫致富。
一是包棚创业。部门联乡建棚,贫困户“零租金”承包种植,集中产供销,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其中,贫困户包棚创业1户,棚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二是劳务承包。食用菌种植企业与群众合作,将食用菌大棚承包给种植户,企业负责菌棒购买、产品销售以及保温保湿设施,贫困户负责种菇、喷水、摘菇等,约定分成。贫困户人均年增收约1.2万元,实现了风险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促进了企业和贫困户的“互利双赢”、合作发展。
三是菌棒托管。围绕脱贫攻坚,强化食用菌产业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对于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到户增收资金购买菌棒,将菌棒托管给企业管理,按约定参与分红。全县贫困户菌棒托管1户,户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
四是基地务工。突出食用菌基地用工量大、季节性强的特点,组织附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就地务工、就近就业,从事采菇、削菇、分拣、包装等。全县贫困户基地务工人以上,人均日收入50元以上。
五是受益帮带。针对年老体弱、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五保、孤寡老人等贫困户,引导鼓励合作社和商户每年拿出部分利润实施临时救助,每户每月可得到元的帮带资金,真正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二、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清丰的食用菌产业已逐步走出了一条稳步、高效发展之路。主要表现为“四化”。
(一)种植规模化
强化基地建设,全县17个乡镇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70个,标准化大棚1.2万座,种植面积达万平方米,年产蘑菇3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
(二)生产工厂化
围绕拉长链条、完善体系、增加效益,先后培育龙丰实业、瑞丰农业、科丰生物、和丰农业等“丰”字头工厂化生产企业14家,日产鲜菇吨。食用菌全年生产,成为全省最大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培育大汉食品、龙乡红食品、桃园建民、春韵食品、天口食品等食用菌加工企业5家,开发烘干、盐渍、清水、休闲、调味等系列产品5大类30余个品种,效益显著提升。
(三)产业链条化
围绕全链式发展,依托万邦豫鲁冀农产品物流城,发展华董科技、大地密码等一批电商,线上线下“领鲜一步”。通过食用菌产业的持续推进和发展,有效带动物料加工、餐饮、物流、包装、信贷、保险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效推进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产业支撑。
(四)营销品牌化
围绕名牌效应,打造“幸福朵朵”“菇雨”“一生有你”“幸福“三农科丰”“顿丘菇娘”等品牌20个,清丰食用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凸显。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近两年,清丰县先后成功举办“全国第十四届菌需物资博览会暨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论坛”“中国·清丰食用菌行业大会暨全国食用菌烹饪大赛”。年,“清丰食用菌”作为全省选的九个特色农产品之一,在全省推广。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尹弘等省领导对“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三、发展启示
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实现产业的现代化、高效化发展,必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一以贯之,持续推进,真正造福乡邻。
(一)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
“一招鲜,吃遍天。”发展产业必须立足全局找特色、错位发展求实效。清丰县立足传统优势,把发展基础好、市场前景好的食用菌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既实现了产业总量大、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实现了产业振兴,又实现了收入高、就业稳、群众富,实现了强县富民。实践证明,产业选得准、发展路子才能走得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把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才能确保产业能落地、做得强、见实效。
(二)符合群众意愿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
年以来,清丰县立足群众传统种植习惯和优势,就势引导,出台优惠政策、制定推进措施,短短几年时间,产业规模呈几何级发展,技术水平向高端化推进,产业呈全链式发展,食用菌产业真正发展成为清丰县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实践证明,群众认可的产业才是好产业,才有良好的发展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立足群众需求,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产业发展走向,掌握群众发展需求,真正将产业做成富民产业、民心产业。
(三)组织统领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保障
清丰县坚持县委引领带动、乡党委凝聚调动、村党支部执行落实的机制,建立三级书记